盆腔积液指盆腔内液体聚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积液由排卵期、月经期、肠道蠕动等致,量少无症状可自吸收;病理性由炎症、宫外孕破裂、盆腔肿瘤等致,量多伴症状。检查用超声和实验室检查。处理上生理性一般定期复查,病理性炎症抗感染等,宫外孕破裂手术,肿瘤据情况综合治疗。
一、盆腔积液的定义
盆腔积液是指盆腔内存在的液体聚积。正常情况下,盆腔内会有少量生理性积液,起到润滑盆腔内器官等作用,一般深度不超过2厘米,可通过超声检查等发现。
二、生理性盆腔积液
1.产生原因
在女性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少量卵泡液会流入盆腔,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另外,月经期时,少量经血可能逆流至盆腔,也会导致生理性盆腔积液;还有肠道蠕动时,少量肠液也可能积聚在盆腔,这都属于生理性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生理性盆腔积液的发生机制基本一致,但一般来说,生育期女性由于有排卵等生理过程,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生活方式方面,正常规律生活下,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而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盆腔局部微环境,但对生理性盆腔积液的产生影响相对较小。有相关妇科生理知识基础的人群可能更了解生理性盆腔积液的正常性。
2.特点
量较少,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多可自行吸收,通过超声检查可见盆腔内有少量游离液体,深度多在1-2厘米之间,患者通常无腹痛、发热等异常表现。
三、病理性盆腔积液
1.产生原因
炎症因素:盆腔炎是常见原因,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蔓延至盆腔,炎症刺激导致盆腔内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从而形成病理性盆腔积液。细菌感染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感染盆腔器官引发炎症。
宫外孕破裂:宫外孕时,受精卵着床在输卵管等部位,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导致输卵管破裂,血液等渗出积聚在盆腔,形成病理性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在有停经史、腹痛等表现的女性中需要高度警惕。
盆腔肿瘤:盆腔内的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组织坏死、渗出,可引起盆腔积液。肿瘤导致的盆腔积液量可能较多,且往往伴有消瘦、腹部肿块等其他表现。
不同年龄人群中,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原因有所差异。年轻女性盆腔炎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相对多见;中老年女性则需警惕盆腔肿瘤等情况。性别方面主要是女性会出现盆腔积液相关问题。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多个性伴侣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等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的风险;有妇科手术史的人群,术后恢复不佳可能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有盆腔炎病史、宫外孕史、盆腔肿瘤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生病理性盆腔积液的风险更高。
2.特点
量较多,常超过2厘米,可伴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紊乱等症状,超声检查可见盆腔内较多游离液体,且可能伴有盆腔内器官形态、结构异常等表现。
四、盆腔积液的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
是检查盆腔积液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盆腔内液体的分布、量等情况,能够初步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盆腔积液。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反复进行。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进行超声检查的操作基本相同,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检查时的轻柔操作,避免引起不适。有过盆腔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会重点关注盆腔内情况。
2.实验室检查
如果考虑是炎症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是否升高,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还可能进行病原体检测等,如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查找引起炎症的病原体。对于怀疑宫外孕的情况,会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指标。
五、盆腔积液的处理原则
1.生理性盆腔积液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即可,多数情况下积液会自行吸收。对于不同人群,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积液是否有异常变化,比如生育期女性可在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超声,了解积液情况。
2.病理性盆腔积液
炎症引起: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要注意避免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选择抗生素,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等辅助手段,促进炎症吸收。
宫外孕破裂:需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等,及时处理宫外孕情况,以避免大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盆腔肿瘤: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