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接触致癌物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感染可降低患白血病风险。应远离化学毒物与射线辐射;合理饮食(多吃蔬果、控腌制烟熏烧烤类食物)、适度运动(依自身状况运动);预防病毒感染(儿童及时接种疫苗、成人防感染)、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居住清洁、通风等)。
一、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1.远离化学毒物
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学物质的人群患白血病风险增加。例如,在一些橡胶厂、油漆厂工作的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如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手套等,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以减少苯等有害物质的吸入和接触。装修材料中也可能含有甲醛、苯等有害物质,新装修的房屋建议通风换气3-6个月后再入住,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避免过早进入新装修的室内环境,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化学毒物的耐受性更低。
尽量避免接触染发剂,一些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染发剂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有所升高。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染发,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相对安全的染发剂,并注意染发频率不要过高。
2.远离射线辐射
医疗上的不必要的X线检查应尽量避免。儿童对射线更为敏感,进行胸部X线等检查时,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长期在高辐射环境工作的人员,如核电站工作人员等,必须严格按照防护标准进行工作,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血液系统异常。
避免接触核辐射污染的环境,如发生核泄漏事故的地区,在事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应远离该区域,防止受到过量射线辐射而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如苹果、橙子、菠菜、西兰花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降低患白血病等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的人群,其身体的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强,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更好。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身体细胞修复和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
控制腌制、烟熏、烧烤类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中可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而白血病也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机制有一定关联。例如,经常食用腌制咸菜的人群,亚硝酸盐的摄入可能会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质,影响身体的正常细胞代谢,增加白血病的发病几率。
2.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中等强度运动是指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计算公式为220-年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对于儿童来说,每天应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如跳绳、踢毽子、打篮球等,运动不仅有助于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三、预防感染
1.预防病毒感染
对于儿童来说,要及时接种疫苗以预防相关病毒感染。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暂时紊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EB病毒感染与某些类型白血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疫苗完全预防EB病毒感染,但通过避免接触EB病毒感染的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等方式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成人也要注意预防病毒感染,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2.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每周至少进行1-2次全面的清扫,包括擦拭家具、扫地、拖地等。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40%-60%较为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对于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给宠物清洁、驱虫,避免宠物身上的寄生虫、细菌等传播给人类,引发感染,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