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是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癌症早期阶段,有细胞形态改变、上皮层完整等病理特征,常见于子宫颈、乳腺、皮肤等部位,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主要治疗是手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好,延误则可能发展为浸润癌预后变差。
一、原位癌的定义
原位癌是指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它是癌症的最早期阶段,此时癌细胞还局限在原发部位,没有发生转移等侵袭性行为。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癌细胞仅局限于子宫颈上皮内,没有穿透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组织。
二、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1.细胞形态改变:原位癌的细胞在形态上有异常,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增多,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以乳腺导管原位癌为例,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具有异型性。
2.上皮层完整性: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这是原位癌区别于浸润癌的重要病理特征,浸润癌会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
三、原位癌的常见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1.常见发病部位
子宫颈:是原位癌较为常见的部位之一,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等因素会增加子宫颈感染HPV的风险,进而增加子宫颈原位癌的发病几率。
乳腺: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是乳腺常见的原位癌类型。乳腺原位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过高、乳腺组织的特殊结构等因素有关。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原位癌。
皮肤:某些皮肤原位癌与紫外线照射、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等因素有关。例如,日光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原位癌,多发生于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人群,紫外线的长期照射损伤皮肤细胞DNA,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原位癌。
2.不同人群的发病差异
女性:在子宫颈原位癌和乳腺原位癌的发病中,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对男性更易受到相关致病因素的影响。比如女性的生殖系统和乳腺组织的生理特点使得她们在HPV感染及激素变化等方面面临更高的风险。
不同年龄:子宫颈原位癌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乳腺原位癌在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上升趋势,老年女性相对更易患乳腺原位癌。儿童及青少年相对较少发生原位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如罕见的儿童皮肤原位癌等情况。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部原位癌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损伤肺部上皮细胞;长期酗酒的人群患肝脏等部位原位癌的风险也会升高,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相关组织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有病史人群:有癌前病变病史的人群,如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等的人群,发展为原位癌的风险较无此类病史人群明显增高。
四、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对于乳腺原位癌的筛查有一定价值,可发现乳腺内是否有异常的钙化等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原位癌。例如,乳腺导管原位癌可能表现为簇状分布的微钙化灶。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通过采集子宫颈细胞进行检查,可发现子宫颈上皮内是否有异常细胞,如发现异型细胞,提示可能存在子宫颈原位癌等病变。
2.组织病理学检查:这是诊断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取得组织标本,经病理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病理特征,以明确是否为原位癌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例如,对可疑的皮肤病变进行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皮肤原位癌。
五、原位癌的治疗及预后
1.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原位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子宫颈原位癌,可采用子宫颈锥切术等手术方式,切除病变的宫颈组织;乳腺原位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乳腺区段切除术等,完整切除癌组织。手术能够彻底清除原位癌病灶,达到治愈的目的。
其他治疗: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或不宜手术的原位癌患者,可能会考虑放疗等治疗方法,但手术仍是原位癌的重要治疗方式。
2.预后
原位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通常非常好,患者的生存率很高,几乎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例如,子宫颈原位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都非常理想;乳腺原位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低,生存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但如果延误治疗,原位癌可能会发展为浸润癌,预后则会变差。
总之,原位癌是癌症的早期阶段,了解其定义、病理特征、发病相关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原位癌,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