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按病因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性贫血三类,按血红蛋白含量分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需孕期保健、婴儿期和儿童期保健。
一、定义
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6-14岁小儿血红蛋白值低于120g/L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造血物质缺乏:如铁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多因铁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等原因导致。以6个月-2岁小儿多见,患儿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食欲减退等表现。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多因喂养不当等导致,患儿除贫血表现外,还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如表情呆滞、目光发直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患儿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表现。
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等,感染性贫血多因感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等;慢性肾病患儿因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患儿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表现。
红细胞外在因素: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因母婴血型不合等引起,母亲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
3.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等;慢性失血,如肠道畸形导致的慢性失血、钩虫病等引起的失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按血红蛋白含量分类
1.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值60g/L-90g/L(6个月-6岁)或90g/L-110g/L(6岁-14岁)。
2.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值30g/L-60g/L。
3.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值30g/L以下。
4.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值15g/L以下。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甲床、睑结膜等部位较明显。不同类型的贫血还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缺铁性贫血患儿可出现异食癖、生长发育迟缓等;巨幼细胞贫血患儿神经精神症状较突出;溶血性贫血患儿可有黄疸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等,如是否有挑食、偏食等情况,母亲孕期营养状况等。
(二)体格检查
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如面色、精神状态等,检查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常用检查,可了解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初步判断贫血的程度和类型。
2.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等,有助于贫血的分类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患儿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巨幼细胞贫血患儿红细胞呈大细胞性等。
3.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进行,可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等,对某些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病因相关检查:如怀疑缺铁性贫血,可检测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等;怀疑巨幼细胞贫血,可检测血清维生素B、叶酸水平等。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防治感染,合理喂养等。对于贫血患儿,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等的食物摄入。
(二)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缺铁性贫血患儿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患儿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溶血性贫血患儿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失血性贫血患儿及时止血等。
(三)药物治疗
根据贫血的类型合理使用药物,如缺铁性贫血使用铁剂,但需注意小儿使用铁剂时应遵循安全原则,避免过量等。
六、预防措施
(一)孕期保健
母亲孕期应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等的食物摄入,预防胎儿发生贫血。
(二)婴儿期保健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按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如动物肝脏、瘦肉等,同时注意辅食的合理搭配。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应较早给予铁剂预防。
(三)儿童期保健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