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常见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传播途径有飞沫和接触,症状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增强自身抵抗力、避免接触病毒源预防,免疫力低下小儿感染后需更谨慎,出现症状尽早就医并严格避免接触病毒源、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一、小儿感冒常见病毒类型
小儿感冒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在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约有30%-50%是由鼻病毒感染导致;流感病毒引发的小儿感冒相对具有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均可引起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会导致小儿出现高热、全身酸痛、咳嗽等较严重的全身症状,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小儿感冒症状相对甲型流感病毒稍轻,但也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二、小儿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含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当小儿吸入后,病毒就有可能在呼吸道定植并引发感染。比如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一个携带感冒病毒的小儿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容易被周围其他小儿吸入而导致感染。
2.接触传播:小儿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玩具、门把手、桌椅等,然后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等部位,从而使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冒。例如,在公共场合的共享玩具上可能残留有感冒病毒,小儿接触后未及时洗手就接触口鼻,就增加了感染风险。
三、小儿感染感冒病毒后的症状表现
1.局部症状:常见有鼻塞、流涕,小儿可能会出现频繁流鼻涕的情况,鼻涕可为清涕或稍黏稠的鼻涕;还可能有打喷嚏的症状,每天可能会打数个甚至十几个喷嚏。
2.全身症状:部分小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发热持续时间因病毒类型和小儿个体差异而异;还可能伴有乏力、精神不振,小儿会表现出比平时更爱睡觉、活动减少等;有些小儿会有咳嗽症状,初期可能为干咳,之后可能会有痰。
四、小儿感冒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医生会根据小儿出现的上述鼻塞、流涕、发热、咳嗽等症状表现来初步判断可能是感冒病毒感染,但仅通过症状观察不能确诊具体是哪种病毒感染。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病毒感染时,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这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病毒感染的依据,但不能确定具体是哪种病毒。
病毒抗原检测:例如可以通过鼻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若为阳性则提示流感病毒感染,但对于其他病毒如鼻病毒等,需要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等其他方法来明确。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小儿鼻咽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核酸检测方法,能够明确具体是哪种病毒感染,如能检测出鼻病毒核酸则可确诊鼻病毒感染等。
五、小儿感冒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1.增强小儿自身抵抗力:
合理饮食:保证小儿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苹果、菠菜等,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小儿的免疫力,一般建议小儿每天摄入足够量的蔬菜水果来满足身体需求。
充足睡眠:保证小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年龄较小的小儿每天需要12-14小时甚至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小儿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适度运动: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年龄稍大的小儿可以每天进行户外活动1-2小时,运动可以促进小儿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避免接触病毒源:
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在感冒病毒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以降低接触病毒的机会。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至少要搓手20秒左右;教导小儿不要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避免病毒通过手接触进入体内。
环境清洁:定期对小儿生活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15-30分钟等。
六、特殊人群小儿(如免疫力低下小儿)感冒病毒感染的注意事项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小儿,感染感冒病毒后需要更加谨慎对待。一旦出现感冒相关症状,应尽早带小儿就医,因为这类小儿感染病毒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采取上述一般小儿的预防措施外,还需要更加严格地避免其接触可能的病毒源,如尽量避免带这类小儿去人员密集场所等,并且要密切关注小儿的身体状况,如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