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包括宫腔手术操作、经期卫生不良等,急性表现为下腹痛等,慢性有下腹隐痛等,诊断靠妇科检查等,治疗分急慢性,预防要注意经期卫生等。
一、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等;慢性子宫内膜炎常由急性子宫内膜炎迁延而来,也可能无明显急性过程。
二、病因
感染途径
宫腔手术操作:如人工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手术,若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符合无菌规范,容易将细菌带入宫腔,引发感染。对于育龄期女性,进行此类宫腔操作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经期卫生不良:经期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纸,经期性生活等,都可能使细菌侵入子宫内膜。尤其处于青春期或育龄期的女性,若经期卫生习惯不佳,更易诱发子宫内膜炎。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宫颈炎、阴道炎等炎症,可向上蔓延至子宫内膜,引起炎症。对于患有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的女性,若未及时治疗,炎症可能逐渐波及子宫内膜。
全身性感染: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子宫内膜引起炎症。例如,患有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时,细菌可能经血流传播至子宫内膜。
易感人群
产后或流产后女性:产后身体虚弱,宫颈口尚未完全关闭,阴道、宫颈中的细菌容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流产过程中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也为细菌入侵提供了机会。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产后,以及各种流产后的女性,都属于子宫内膜炎的高发人群。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炎症。
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长期服用某些类型避孕药可能影响阴道内菌群平衡,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对于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需密切关注自身生殖系统健康状况。
三、临床表现
急性子宫内膜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异味。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下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阴道分泌物可呈脓性或血性。对于产后或流产后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女性,还可能出现恶露不尽且有臭味的情况。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宫颈举痛,子宫体有压痛、增大等。
慢性子宫内膜炎
症状:表现为下腹隐痛、月经不调(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白带增多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对于育龄期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或流产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急性子宫内膜炎时子宫体常有压痛、增大;慢性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可能有轻度增大、质地较软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通过显微镜检查阴道分泌物中是否有大量白细胞、细菌等,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等情况。急性子宫内膜炎时B超可能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慢性子宫内膜炎时可能有子宫内膜回声异常等表现,但B超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急性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
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腹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慢性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可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治疗:一些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作用,可辅助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有宫腔粘连等情况的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宫腔粘连分离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预防措施
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应选用合格的卫生巾或卫生纸,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经期避免性生活。
规范宫腔手术操作:进行人工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手术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器械严格消毒,操作符合无菌规范。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及时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防止炎症蔓延至子宫内膜。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尤其是产后、流产后及绝经后的女性,更应注意增强免疫力,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