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非生理性、非侵袭性内膜异常增殖状态,主要因雌激素长期作用且缺乏孕激素拮抗引发。其病因分内源性(如不排卵、肥胖、内分泌功能性肿瘤)与外源性(接触含雌激素物品)。类型有单纯性、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症状以异常子宫出血为主,还可能有阴道排液、腹痛。诊断依靠妇科超声、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治疗包括药物(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与手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不同特殊人群,如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在治疗及注意事项上各有侧重。
一、子宫内膜增生的定义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非生理性、非侵袭性的内膜异常增殖状态,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多、大小不一,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这种增生与女性体内雌激素长期作用,而缺乏孕激素拮抗密切相关。
二、子宫内膜增生的病因
1.内源性雌激素因素
不排卵:常见于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导致无排卵,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从而引发增生。
肥胖: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可将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子宫内膜增生风险。
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等,可自主分泌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增生。
2.外源性雌激素因素
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保健品或接触含雌激素的环境污染物等,会使子宫内膜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进而诱发增生。
三、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
1.单纯性增生
病变的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腺体数量增多,腺腔囊性扩大,大小不一,外观呈瑞士干酪样,故又称瑞士干酪样增生。这种类型的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低。
2.复杂性增生
腺体增生明显,拥挤,结构复杂,腺体之间间质减少,但无细胞异型性。相较于单纯性增生,其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有所增加。
3.不典型增生
在腺体增生的同时,出现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增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加,是一种癌前病变,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子宫内膜增生的症状
1.异常子宫出血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出血,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青春期女性多表现为初潮后月经长期不规律,围绝经期女性则常出现绝经前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异味。
3.腹痛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部疼痛,尤其在出血较多或合并感染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五、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
1.妇科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可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等,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一般来说,增生的子宫内膜厚度会超出正常范围,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等。
2.诊断性刮宫
这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重要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增生的类型及有无恶变。对于已婚女性,尤其是怀疑有恶变可能时,常采用此方法。
3.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有无赘生物等,并在直视下取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特别适用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但诊断不明确的情况。
六、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孕激素:可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年轻、有生育需求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对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可调整月经周期,抑制子宫内膜增生。
2.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经药物治疗无效、无生育需求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增生的子宫内膜。
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不典型增生且无生育需求,或已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可考虑切除子宫,以彻底去除病灶。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发育成熟,出现子宫内膜增生多因不排卵所致。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月经情况,一旦发现月经长期不规律,应及时就医。治疗上以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为主,同时鼓励孩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因肥胖等因素加重病情。
2.育龄期女性
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与医生密切配合,在控制病情的同时,积极备孕。若病情较轻,可在药物治疗后尝试自然受孕;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在病情缓解后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此外,应避免长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3.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增生,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更应及时就医。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对于无生育需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子宫切除术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同时,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