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推拿包括常用穴位及操作(如补脾经、清大肠等)、注意事项(年龄、病情、环境介质、禁忌等)和不同类型腹泻侧重(伤食泻加揉中脘等、湿热泻加强清小肠等、脾虚泻加重补脾经等),推拿时需关注多方面情况并针对不同腹泻类型调整侧重。
一、常用小儿腹泻推拿穴位及操作方法
(一)补脾经
1.穴位位置: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条直线。
2.操作方法:医者用拇指螺纹面旋推患儿拇指桡侧缘,约推100-300次。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对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因为脾经能运化水谷精微,通过推补脾经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二)清大肠
1.穴位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2.操作方法: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食指指尖向虎口直推,约推100-300次。清大肠能清热利湿、导滞通便,适用于小儿湿热泻等情况,帮助清除大肠内的湿热之邪。
(三)揉板门
1.穴位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2.操作方法:用拇指端揉患儿大鱼际平面,约揉100-200次。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对于小儿腹泻伴有食积的情况有良好的调理效果,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四)揉脐
1.穴位位置:肚脐中央。
2.操作方法:用掌根或中指端揉患儿肚脐,约揉50-100次。揉脐能调理肠胃功能,对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因为肚脐是经络汇聚之处,通过揉脐可以调节脾胃等脏腑的功能。
(五)推上七节骨
1.穴位位置:背部第1腰椎至第4腰椎棘突下成一条直线。
2.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螺纹面自患儿第4腰椎向上推至第1腰椎,约推100-300次。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适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对于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症状有帮助。
(六)揉龟尾
1.穴位位置:尾骨末端。
2.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患儿尾骨末端,约揉50-100次。揉龟尾有通调督脉、调理大肠的作用,配合其他穴位可加强止泻的效果。
二、小儿腹泻推拿的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推拿时手法要特别轻柔,因为婴儿的皮肤娇嫩,穴位敏感度高。要根据婴儿的耐受程度调整力度和操作时间,避免因手法过重引起婴儿不适甚至损伤皮肤等情况。而较大的幼儿可以适当增加手法力度和操作次数,但也需以患儿感觉舒适为准。
(二)病情观察
在推拿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是稀水便、蛋花汤样便还是伴有黏液脓血等)以及小儿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如果小儿腹泻伴有高热、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脱水(如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尿量明显减少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不能仅依靠推拿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三)环境与介质
推拿时要注意室内的温度,避免小儿受凉,可选择在温暖的环境中进行推拿。同时,推拿时可以使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等,以减少对小儿皮肤的摩擦,但要确保介质无刺激性,不会引起小儿过敏等反应。
(四)禁忌情况
如果小儿皮肤有破损、溃烂、湿疹等情况,相应部位不宜进行推拿。另外,对于一些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如肠套叠等,推拿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应首先明确诊断,避免延误外科急重症的治疗。
三、不同类型小儿腹泻的推拿侧重
(一)伤食泻
1.特点:小儿有乳食不节病史,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odor酸臭,脘腹胀满,口臭,纳呆等。
2.推拿侧重:在上述常用穴位基础上,可加重清大肠、揉板门的操作次数,加强消食导滞的作用;同时加揉中脘,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揉中脘能消食和胃、健脾化湿,更针对性地缓解伤食引起的腹泻。
(二)湿热泻
1.特点: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等。
2.推拿侧重:重点加强清大肠、清小肠(小肠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条直线,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小指指尖向指根直推为清小肠)的操作,清小肠能清热利尿,配合清大肠加强清热利湿的作用;同时可以加推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自肘关节至腕横纹成一条直线,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自患儿肘关节推向腕横纹,能清热凉血,以加强湿热泻的清热利湿功效。
(三)脾虚泻
1.特点: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等。
2.推拿侧重:着重加强补脾经、推上七节骨、揉脐的操作。加大补脾经的次数,以更好地健脾胃、补气血;推上七节骨要偏向补法,加强温阳止泻;揉脐要适当延长时间,以更好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脾虚引起的腹泻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