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诊断包括临床症状观察与询问(排查常见症状如鼻塞、涕中带血、耳部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询问家族史和EB病毒感染史)、影像学检查(鼻咽部MRI分辨率高,CT可显示骨性及软组织病变但需权衡儿童辐射风险)、鼻咽镜检查及活检(间接鼻咽镜受配合影响,纤维或电子鼻咽镜更清晰,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其他相关检查(EB病毒相关血清学检查辅助诊断,全身检查明确有无远处转移)。
一、临床症状观察与询问
1.常见症状排查
留意是否有鼻塞、涕中带血等症状。鼻咽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单侧鼻塞,随着病情进展,鼻塞可能加重,还可能有回吸性血涕,即向后吸鼻涕再从口腔吐出时带血。对于儿童和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被家长忽视鼻塞等症状,而成年人能更清晰表达自身不适。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部分鼻咽癌患者早期以涕中带血为首发症状就诊。
关注耳部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等。鼻咽癌可能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耳部症状的感知和表述不同,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听力下降,更多表现为抓耳、对声音反应迟钝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常见表现,约60%-80%的鼻咽癌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诊症状。颈部淋巴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不同年龄人群颈部淋巴结的解剖结构和反应性不同,儿童颈部淋巴结相对更活跃,但鼻咽癌导致的淋巴结肿大有其特异性。
2.病史询问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鼻咽癌病史,因为鼻咽癌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过鼻咽癌,那么个体患鼻咽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家族的遗传背景不同,需要详细询问家族成员的患病情况及相关信息。
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EB病毒感染史,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不是所有EB病毒感染的人都会患鼻咽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鼻咽部MRI检查
MRI(磁共振成像)对鼻咽部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发现鼻咽部的肿瘤病灶。通过MRI可以观察鼻咽部黏膜是否增厚、有无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鼻咽癌在MRI上多表现为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其身体组织的特殊性,MRI检查相对安全,且能更精准地评估鼻咽部情况。
2.CT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
鼻咽部CT检查可以显示鼻咽部的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病变情况。能发现鼻咽部的骨质破坏等情况,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骨质有一定帮助。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在儿童检查时需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一般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参数。
三、鼻咽镜检查及活检
1.鼻咽镜检查
间接鼻咽镜检查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观察鼻咽部黏膜情况,发现异常新生物。但间接鼻咽镜检查受患者配合程度影响较大。纤维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则更为清晰、直观,能更仔细地观察鼻咽部的细微病变,还可以在病变部位取活检。对于儿童,电子鼻咽镜检查相对更易操作,且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2.活检
鼻咽部活检是明确鼻咽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鼻咽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确定是否为鼻咽癌及鼻咽癌的病理类型等。病理检查需要由专业的病理科医生进行镜下观察和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鼻咽癌在治疗和预后上有一定差异,所以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在活检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更加轻柔操作以减少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四、其他相关检查
1.EB病毒相关血清学检查
检测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VCA-IgA)、EB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A(EA-IgA)等抗体。虽然这些抗体阳性不是确诊鼻咽癌的依据,但对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例如,VCA-IgA抗体在鼻咽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但在一些良性鼻咽疾病患者中也可能出现低滴度阳性,所以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的EB病毒抗体水平可能有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抗体水平可能与成年人不同,但在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仍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2.全身检查
为了明确鼻咽癌是否有远处转移,还需要进行全身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等。胸部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肺部转移,腹部检查可了解肝脏、脾脏等有无转移病灶。不同年龄人群的全身转移情况可能不同,儿童鼻咽癌远处转移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需要全面进行相关检查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