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诊断包括采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信息,通过视力、眼压、眼底镜等检查;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等方式;特殊人群眼底病需注意,儿童先天性、遗传性眼底病要尽早诊断干预,老年相关眼底病要控基础病、权衡治疗风险,妊娠期眼底病需多科评估选择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一、眼底病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眼底病有差异,儿童眼底病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如先天性白内障可能继发眼底改变;老年人则常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2.性别差异:某些眼底病有性别倾向,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在男性中相对多见。
3.生活方式:长期高度近视者易出现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状态,长期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大量吸烟可能增加黄斑病变风险。
4.病史情况:有眼部外伤史者需排查视网膜、脉络膜等损伤;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者要警惕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栓塞等。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明确视力下降程度,初步判断眼底病变对视力的影响。
2.眼压检查:排除青光眼等眼压异常相关的眼底病干扰,因为青光眼会对视神经等眼底结构造成损害。
3.眼底镜检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等结构,可发现视网膜出血、渗出、视网膜脱离、视神经水肿等病变。
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对于黄斑病变(如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精准测量视网膜厚度等指标。
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观察眼底血管的形态、荧光渗漏等情况,有助于诊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能发现早期隐匿的病变。
6.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主要用于脉络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如脉络膜新生血管等。
二、眼底病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针对炎症性眼底病:如葡萄膜炎引起的眼底炎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眼底的炎症渗出等,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眼压升高、白内障形成等。
2.针对血管性眼底病: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促进眼底血液供应的改善,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
(二)激光治疗
1.视网膜激光光凝: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等情况,可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的风险,减轻黄斑水肿。
2.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治疗: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光凝可破坏新生血管,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但要精准定位,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三)手术治疗
1.视网膜脱离手术:当发生视网膜脱离时,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巩膜扣带术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视网膜脱离,通过在眼球外放置硅胶带,使视网膜复位;玻璃体切割术则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离,如合并玻璃体混浊、增殖等情况,可清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使视网膜复位。
2.黄斑手术:对于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病变,可进行黄斑手术。如黄斑裂孔手术,通过玻璃体切割等操作,帮助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前膜手术则是剥离黄斑前膜,改善视力。
三、特殊人群眼底病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眼底病
1.先天性眼底病:对于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等儿童先天性眼底病,要尽早诊断,因为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及时治疗对视力发育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激光治疗需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
2.遗传性眼底病: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家族史的儿童,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给予相应干预,同时要向家属做好遗传咨询,告知疾病的遗传方式和可能的预后情况。
(二)老年眼底病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会加重黄斑病变。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强光刺激,可佩戴遮光眼镜。治疗时要权衡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风险和收益,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耐受性可能不如年轻人。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旦发现眼底病变,要及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激光治疗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全身状况,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三)妊娠期眼底病
妊娠期女性出现眼底病变需谨慎治疗,因为一些治疗手段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妊娠期出现眼底血管病变,要在眼科和产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眼底病变的进展和孕妇及胎儿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