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B或T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血液系统表现、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及其他全身症状,诊断靠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免疫表型分析,治疗分观察等待和有指征时选药物,预后与临床分期、遗传学特征有关,需个体化诊疗。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突变可能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例如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较为常见,约见于50%-60%的患者,这种遗传改变可能影响相关基因的功能,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辐射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胞DNA,引起基因不稳定,从而诱导淋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异常增殖的淋巴细胞,使得肿瘤性淋巴细胞得以持续增殖并积累,进而引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方面的体现
血液系统表现
贫血: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这是由于骨髓中正常造血受白血病细胞抑制,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较差,贫血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则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出血症状更明显,需要特别关注。
白细胞增多: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但这些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不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
淋巴结和脾脏肿大
全身多处淋巴结可肿大,尤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见,质地一般较硬,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肿大可能逐渐加重。对于儿童患者,淋巴结肿大可能影响外观及局部功能,需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淋巴结肿大的评估需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
脾脏肿大较为常见,可引起左上腹不适、腹胀等症状。脾脏肿大程度可能随病情发展而变化,严重时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活跃,机体代谢增加所致。
诊断相关要点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持续增高,通常>5×10/L,且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淋巴细胞计数范围有所不同,儿童正常淋巴细胞计数相对较高,成人则有相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怀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涂片:可见大量形态相对单一的小淋巴细胞,细胞核染色质致密,细胞质少。通过血涂片观察细胞形态有助于辅助诊断。
骨髓穿刺及活检
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通常>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骨髓活检可进一步了解骨髓组织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明确病变性质。对于儿童患者,骨髓穿刺和活检需要更加轻柔操作,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损伤;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髓增生低下等其他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免疫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通常表达CD19、CD20、CD5、CD23等抗原,而CD10、FMC7等抗原常呈阴性,通过免疫表型分析可以明确细胞来源及免疫特征,有助于确诊及与其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鉴别。
治疗相关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对于早期无症状或疾病进展缓慢的患者:可能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定期监测血常规、淋巴结和脾脏情况等。
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等,但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例如,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基础状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选择相对温和且适合的治疗方案。
预后相关因素
临床分期:国际上常用的Binet分期和Rai分期可用于评估预后,分期越晚,预后相对越差。例如,Rai分期0期患者预后较好,而Ⅳ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对分期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相对少见,其预后评估可能有自身特点,但总体上分期仍是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
遗传学特征:如存在17p缺失等不良遗传学改变的患者预后较差,而具有13q缺失等相对较好遗传学改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遗传学特征的不同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生存时间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和预后等可能存在差异,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