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有多样症状表现,包括消化道的腹泻、呕吐及全身的发热、精神状态改变、脱水表现等,不同病因肠炎有特殊表现,年龄不同表现有差异,且与生活方式相关,不洁饮食等可致相应肠炎发生。
一、症状表现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是小儿肠炎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严重时可含有黏液、脓血等。例如感染性肠炎中,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常表现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不同年龄小儿腹泻特点有差异,婴幼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2.呕吐:多发生在病程早期,可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等。对于小婴儿,呕吐可能表现为溢奶加重,这与小儿胃肠功能不成熟,炎症刺激导致胃肠蠕动紊乱有关。
(二)全身症状
1.发热:部分小儿肠炎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比如细菌性肠炎常可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与感染的程度相关,细菌感染越重,发热可能越明显。不同年龄段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密切关注。
2.精神状态改变:病情较轻时,小儿可能精神稍差;病情较重时,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嗜睡等表现。这是因为肠炎导致机体不适,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等因素影响了小儿的整体状态,例如严重腹泻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小儿精神状态改变更为明显。
3.脱水表现
轻度脱水:小儿可表现为稍感口渴,皮肤弹性可稍差,眼窝、前囟轻度凹陷,尿量稍减少。这是由于机体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以下,通过机体自身调节尚能维持。
中度脱水:小儿口渴明显,皮肤弹性差,眼窝、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此时丢失水分约为体重的5%-10%。
重度脱水:小儿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皮肤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深凹陷,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可伴有休克表现如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丢失水分超过体重的10%,若不及时纠正会有生命危险。
二、不同病因肠炎的特殊表现
(一)病毒性肠炎
1.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常先出现呕吐,随后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持续3-8天。该病毒感染可引起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这与病毒感染累及肠道及呼吸道黏膜有关。
2.诺如病毒肠炎:好发于年长儿及成人,但小儿也可发病,腹泻为黄色稀水便,呕吐较为明显,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病程相对较短,一般2-3天即可恢复,但易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引起暴发流行。
(二)细菌性肠炎
1.大肠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起病较缓,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样便,有黏液,有腥臭味;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则表现为水样便,量多,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
2.沙门菌肠炎: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病情轻重不一,大便性状多样,可为黄绿色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常伴有发热,病程较长,容易在婴儿室等集体单位传播。
(三)真菌性肠炎
多发生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病程迁延,大便次数增多,为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同时可伴有鹅口疮等口腔真菌定植表现。
三、年龄因素对肠炎表现的影响
(一)新生儿肠炎
新生儿肠炎表现多不典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如拒奶、吐奶、精神萎靡、体温不升或发热等,腹泻症状可能不明显,大便次数增多不显著,但大便性状改变可能较隐匿,易被忽视,因为新生儿胃肠功能极度不成熟,对炎症的反应与年长儿不同,感染后更易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二)婴幼儿肠炎
婴幼儿肠道屏障功能差,免疫系统不完善,肠炎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且腹泻和呕吐症状相对更突出,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三)年长儿肠炎
年长儿肠炎临床表现相对更接近成人,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相对典型,但仍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区分,年长儿对自身不适的表达相对清晰,但仍要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病因。
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表现特点
如果小儿有不洁饮食史,如食用了变质食物、饮用了不洁水源等,细菌性肠炎的可能性增大,不洁饮食导致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引发炎症,出现相应的腹泻、呕吐等表现;如果小儿近期有接触感染患者等情况,病毒性肠炎的风险增加,因为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从而出现病毒性肠炎的症状表现。而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不当,也可能影响乳汁质量,间接导致婴儿肠炎发生,出现相应的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