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性闭经是因子宫本身原因致闭经,卵巢功能正常但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无正常反应。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子宫内膜损伤(如人工流产术后、产后或流产后宫腔感染)、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结核)。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及超声、宫腔镜、子宫内膜活检等辅助检查。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难恢复生育功能,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可宫腔镜分离粘连等,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结核需抗结核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常见病因及相关机制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比如始基子宫,这种子宫很小,仅1-3厘米,无子宫内膜,所以不会有月经来潮;还有先天性无子宫,也会导致闭经。这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子宫形成过程出现异常所致,与遗传等因素可能相关,在出生时就存在子宫结构的缺陷。
子宫内膜损伤
人工流产术后: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严重时会导致宫腔粘连。例如,频繁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子宫内膜受损的风险增加。妊娠时子宫壁较软,刮宫时过度搔刮容易破坏基底层,使得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生长和周期性脱落,进而引起闭经。
产后或流产后宫腔感染:产后或流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果发生宫腔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等,也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闭经。例如,产后恶露持续时间长且不注意卫生,就容易引发宫腔感染。
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子宫内膜后,会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子宫内膜发生粘连、纤维化等改变,影响月经的产生,导致闭经。这种情况在有结核病史或者接触过结核患者的人群中需要重点考虑,结核杆菌可以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感染子宫内膜。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量等情况;还要询问有无人工流产史、宫腔手术史、盆腔感染史、结核病史等。例如,患者如果有多次人工流产史,就要考虑宫腔粘连等子宫性闭经的可能。
妇科检查:进行妇科双合诊等检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如果是先天性无子宫,妇科检查可能触及不到子宫;如果是宫腔粘连,子宫大小可能正常,但有宫腔粘连的相关体征。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子宫的形态、子宫内膜的厚度等。例如,始基子宫在超声下表现为很小的子宫回声;宫腔粘连时,超声可能显示子宫内膜连续性中断等情况。一般经阴道超声检查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子宫及内膜情况。
宫腔镜检查:这是诊断宫腔粘连等子宫性闭经病因的重要方法。通过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宫腔粘连、粘连的部位和程度等,同时还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如分离粘连等。
子宫内膜活检: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了解子宫内膜的状态。如果是子宫内膜结核,病理检查可以发现结核杆菌或结核性肉芽肿等特异性改变;如果是子宫内膜受损,病理检查可显示子宫内膜薄、腺体少等改变。
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对于始基子宫等先天性无子宫的情况,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恢复月经和生育功能。但如果有心理需求等情况,可以进行一些心理疏导等。而对于一些极个别特殊情况,可能需要借助辅助生殖技术等,但总体来说治疗较为困难。
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对于轻度宫腔粘连,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防止再次粘连,并给予雌激素等药物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例如,术后使用雌激素药物可以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有利于月经的恢复。对于中重度宫腔粘连,治疗相对复杂,可能需要多次手术等,但术后复发的风险也较高。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感染,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等。
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结核: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使用。抗结核治疗需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异烟肼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炎等,利福平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等,需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治疗期间要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并且需要避免将结核杆菌传染给他人,注意隔离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宫性闭经会严重影响其生育功能,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育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青春期女性出现子宫性闭经,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因为青春期女性的生殖系统还在发育过程中,及时治疗对于其未来的生殖健康和身体发育等都非常重要,要避免因为闭经时间过长而导致子宫内膜进一步受损等不良后果。而对于绝经后的女性出现类似闭经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是由病理因素导致的,也需要按照相应的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