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浸润癌是宫颈癌的一种具体病理类型,由宫颈上皮内瘤变逐渐进展而来,有明确间质浸润深度标准,显微镜下有相应特征,临床表现随分期而异,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发病与HPV持续感染等有关,可通过接种疫苗、筛查及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宫颈癌包含宫颈浸润癌和宫颈原位癌等,宫颈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内,预后较好,发病也与HPV等有关,预防与宫颈浸润癌有部分重叠,不同年龄段女性有不同筛查建议,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加强筛查预防。
一、定义层面的区别
宫颈浸润癌:是宫颈癌的一种具体病理类型,指癌细胞突破宫颈上皮下基底膜,浸润间质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病理演进过程,通常由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逐渐进展而来,CIN分为CINⅠ、CINⅡ、CINⅢ,当CINⅢ级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且突破基底膜时,就发展为宫颈浸润癌。
宫颈癌:是发生在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统称,它包括宫颈浸润癌以及宫颈原位癌等其他病理类型。宫颈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宫颈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尚未发生间质浸润的病变,但它有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潜在可能。
二、病理特征区别
宫颈浸润癌
显微镜下特征:在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于间质中,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癌细胞可侵犯淋巴管、血管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宫颈浸润癌有各自特点,如宫颈鳞状细胞浸润癌,癌细胞呈鳞状上皮分化,可形成角化珠或细胞间桥;宫颈腺癌则癌细胞呈腺上皮分化,形成腺体结构等。
浸润深度:有明确的间质浸润深度标准,一般来说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被定义为宫颈浸润癌,这是与宫颈原位癌等相区分的重要病理指标。
宫颈癌(包含宫颈原位癌)
宫颈原位癌:显微镜下可见宫颈上皮全层被异型细胞占据,细胞极性消失,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但基底膜完整,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
宫颈浸润癌:如上述,有间质浸润。
三、临床表现及预后区别
临床表现
宫颈浸润癌:早期可能有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增多,液体可为白色或血性,有腥臭味,晚期可出现邻近组织受累的相应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里急后重等。
宫颈原位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往往在宫颈癌筛查时发现。
预后
宫颈浸润癌: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密切相关。早期宫颈浸润癌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但中晚期宫颈浸润癌预后较差。例如,Ⅰ期宫颈浸润癌5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而Ⅳ期宫颈浸润癌5年生存率则较低。
宫颈原位癌:预后较好,经恰当治疗,如宫颈锥切术等,一般可以治愈,对生存时间影响较小,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因为部分宫颈原位癌可能会进展为宫颈浸润癌。
四、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区别
发病相关因素
宫颈浸润癌: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如HPV16、HPV18等;另外,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吸烟、免疫功能低下等也是宫颈浸润癌的高危因素。例如,有研究表明,HPV持续感染超过2年,发生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HPV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
宫颈原位癌:同样与HPV持续感染关系密切,此外,宫颈的慢性炎症、内分泌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对宫颈原位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相对来说,其发病相关因素与宫颈浸润癌有很多重叠,不过宫颈原位癌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起始阶段的作用更为关键,因为它是从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到原位癌进而到浸润癌的起始因素。
预防区别
宫颈浸润癌:可以通过接种HPV疫苗来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同时,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保持单一性伴侣等也有助于预防宫颈浸润癌。
宫颈原位癌:HPV疫苗接种同样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宫颈原位癌大多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对于宫颈原位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可以阻断其向宫颈浸润癌的进展。例如,对于CINⅡ、CINⅢ的患者,及时进行宫颈锥切等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发展为宫颈浸润癌。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宫颈癌及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和筛查建议上有所不同,一般建议25-64岁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更要加强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宫颈浸润癌等宫颈癌相关病变的风险可能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