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睑下垂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遗传因素(部分双眼睑下垂具遗传倾向,因基因缺陷致提上睑肌发育异常等)和胚胎发育异常(胚胎发育中眼部相关结构发育异常,出生时多双侧发病);后天性因素包括神经源性因素(动眼神经病变如颅内病变压迫或重症肌无力累及动眼神经,交感神经病变如Horner综合征)、肌源性因素(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累及眼部肌肉)、机械性因素(眼睑本身病变如外伤、肿瘤,眶内病变如肿瘤、血肿压迫)、其他因素(营养不良、衰老因素致老年性眼睑下垂)。
一、先天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双眼睑下垂具有遗传倾向,可能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提上睑肌发育异常等。例如某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眼部发育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使得新生儿自出生时就出现双眼睑下垂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与家族的基因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二)胚胎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眼部相关结构的发育出现异常,如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核等结构发育不完善。胚胎早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虽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从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来看,如妊娠早期母亲的感染、接触某些致畸物质等可能间接影响胚胎眼部结构发育),可导致双眼睑下垂,这种情况在出生时即可被发现,且多为双侧发病。
二、后天性因素
(一)神经源性因素
1.动眼神经病变:
颅内病变如动脉瘤、肿瘤等压迫动眼神经,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导致提上睑肌功能障碍,出现双眼睑下垂。例如颅内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时,除了双眼睑下垂外,还可能伴有眼球运动障碍等表现。这种情况在有颅内病变风险因素的人群中,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等更易发生,年龄较大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风险更高。
周围性神经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累及动眼神经分支时,也可出现双眼睑下垂。重症肌无力具有自身免疫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相对多见。患者往往在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病情具有波动性。
2.交感神经病变:
Horner综合征可导致双眼睑下垂,它是由于颈交感神经通路受损引起的。常见病因有颈部外伤、颈部肿瘤、颈动脉夹层等。例如颈部外伤后可能损伤颈交感神经链,从而出现Horner综合征的表现,包括双眼睑下垂(轻度)、瞳孔缩小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相应病因出现Horner综合征导致的双眼睑下垂,如儿童可能因颈部外伤等原因引发。
(二)肌源性因素
1.重症肌无力:
除了上述累及动眼神经导致双眼睑下垂外,重症肌无力本身主要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横纹肌。患者的眼部肌肉常首先受累,表现为双眼睑下垂,晨起时症状较轻,下午或劳累后加重,具有典型的晨轻暮重现象。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以眼肌型多见,成年患者可合并全身型。
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某些类型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累及眼部肌肉,导致双眼睑下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其中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等可能出现眼部肌肉受累的情况,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不同年龄发病的患者其病情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期发病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及运动功能。
(三)机械性因素
1.眼睑本身病变:
严重的眼睑外伤可导致眼睑组织损伤、瘢痕形成,影响眼睑的正常开启,从而出现双眼睑下垂。例如车祸等外伤导致眼睑撕裂伤后,愈合过程中形成瘢痕,限制了上睑的抬起,引起双眼睑下垂。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眼睑外伤出现这种情况,儿童玩耍时的外伤等也可导致。
眼睑肿瘤,如眼睑皮脂腺癌、基底细胞癌等,肿瘤生长占据眼睑空间,可牵拉眼睑导致双眼睑下垂。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眼睑肿瘤相关的双眼睑下垂,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睑组织发生肿瘤的概率增加。
2.眶内病变:
眶内肿瘤、血肿等病变可压迫提上睑肌或相关神经、血管等,引起双眼睑下垂。例如眶内良性或恶性肿瘤逐渐增大,压迫提上睑肌时,会导致上睑抬起困难,出现双眼睑下垂。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眶内病变出现此情况,儿童可能因先天性眶内病变等,成年人则可能因后天眶内新生物等。
(四)其他因素
1.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1等营养物质时,可能影响眼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双眼睑下垂。这种情况在营养不良的儿童中较为常见,如一些贫困地区或喂养不当的婴幼儿,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可出现双眼睑下垂等眼部表现,同时还可能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营养不良表现,如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等。
2.衰老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提上睑肌功能逐渐减退,同时眼部皮肤松弛等因素也可导致双眼睑下垂,称为老年性眼睑下垂。这是一种生理退行性变化,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因为女性皮肤衰老相对更早更明显,且随着年龄增加,眼部肌肉等组织的功能逐渐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