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中暑有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年龄宝宝中暑有各自特点及应对考虑,中暑后家庭初步处理包括转移环境、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等,同时要注意避免错误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特殊人群特别关注。
体温变化:宝宝体温会升高,一般可达到38.5℃以上。这是因为中暑时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例如,在炎热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后,宝宝的皮肤摸起来发烫,测量体温发现明显升高。
皮肤表现:皮肤可能会发红,并且伴有干燥、出汗减少的情况。这是由于机体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汗腺分泌减少。比如宝宝额头、颈部等部位皮肤泛红且干燥,不像正常情况下出汗较多来散热。
一般不适: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的情况,还可能有口渴的表现,这是身体缺水的信号。因为中暑会导致体内水分丢失,刺激宝宝产生口渴感。
中度中暑症状
体温进一步升高:体温可超过39℃,而且可能持续上升。此时宝宝的体温调节机制进一步失调,身体产热持续增加。
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的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抽搐。这是因为高温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大脑受到刺激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例如宝宝原本活泼好动,此时变得无精打采,或者出现手脚抽搐等情况。
循环系统表现:宝宝可能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这是因为中暑影响了血液循环,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维持身体的供血,同时呼吸也会加快以获取更多氧气。
重度中暑症状
体温极高:体温可能会超过40℃,甚至更高。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说明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已经几乎完全失控。
意识障碍:宝宝可能会出现昏迷的情况,同时皮肤可能会出现湿冷的表现,这是因为重度中暑时身体的代偿功能衰竭,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皮肤湿冷。
多器官功能损害:可能会出现休克、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情况。例如呼吸变得浅快且不规则,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等,这是因为高温对身体的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了严重损伤,影响了其正常功能。
不同年龄宝宝中暑的特点及应对考虑
婴儿(0-1岁)
特点: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弱,对高温更敏感。中暑时可能更易出现嗜睡、拒奶等表现,因为婴儿无法像大一点的宝宝那样准确表达不适。而且婴儿的皮肤薄,散热和保水功能都相对不完善,所以在同样的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应对建议:家长要特别注意婴儿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婴儿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如果婴儿出现疑似中暑症状,如体温升高、精神不佳等,要迅速将婴儿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婴儿身体进行物理降温,但要注意避免冻伤婴儿,同时及时就医。
幼儿(1-3岁)
特点:幼儿开始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有时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中暑时可能会说头晕、不舒服,但表达不够清晰准确。而且幼儿活泼好动,在炎热环境中更易大量出汗导致脱水,从而加重中暑症状。
应对建议: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的环境情况,给幼儿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当幼儿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尽快让幼儿休息,补充水分,可以给幼儿喝一些淡盐水等,但要注意适量,然后及时送医检查。
学龄前儿童(3-6岁)
特点:学龄前儿童对高温的耐受相对稍好一些,但如果长时间处于炎热环境中也会中暑。此时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口渴、烦躁等症状,而且如果中暑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病情可能会较快加重。
应对建议:家长要教育学龄前儿童在炎热天气时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引导儿童主动喝水补充水分。一旦发现儿童中暑,要立即采取措施,如转移到凉爽处、物理降温等,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就医。
中暑后的家庭初步处理及注意事项
家庭初步处理方法
转移环境:迅速将宝宝转移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这样可以避免宝宝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减少进一步受热。
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注意使用的毛巾温度不宜过低,以免刺激宝宝。也可以给宝宝使用退热贴等,帮助降低体温。
补充水分:如果宝宝意识清醒,可以给宝宝少量多次饮用一些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不能一次饮用过多,以免引起呕吐等不适。
注意事项
避免错误处理:不要给宝宝使用酒精擦浴,因为宝宝的皮肤娇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也不要给宝宝吃过多冷饮,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加重中暑症状。
密切观察病情:在进行初步处理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如果宝宝的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如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抽搐、昏迷等情况,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特殊人群特别关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中暑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在家庭初步处理后更要及时送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宝宝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