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胰腺炎多因胰腺自身消化等引发,急性胰腺炎起病急、腹痛剧烈,有相应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方法,治疗分急慢性;胰腺癌发病机制复杂,腹痛后期加重,诊断靠相关标志物及影像,治疗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为辅,预后极差。特殊人群患病需特殊关注与处理。
一、发病机制方面
胰腺炎:多因胰腺自身消化引起,常见诱因有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道蛔虫等)、酗酒、暴饮暴食等。胰腺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例如,胆道系统疾病时,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急性胰腺炎。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机制类似,但儿童胰腺炎可能与先天性胰腺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成人则更常见由上述后天因素引发。
胰腺癌: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遗传因素方面,部分遗传性胰腺炎患者后续有发展为胰腺癌的风险;环境因素包括长期吸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慢性胰腺炎长期刺激也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发病几率。年龄越大,胰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越高,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及职业暴露等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方面
(一)腹痛特点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疼痛程度较剧烈,常位于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饮酒后或饱餐后发作较为常见。慢性胰腺炎也有腹痛症状,可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呈隐痛、钝痛或剧痛等。
胰腺癌:腹痛初期可为隐痛、胀痛,后期疼痛逐渐加重,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腰背部放射,夜间或仰卧时加重,前倾坐位或蜷曲卧位可能减轻疼痛。
(二)其他伴随症状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还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中度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慢性胰腺炎除腹痛外,还可能有消瘦、脂肪泻等表现,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影响消化吸收。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还可伴有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
三、诊断方法方面
(一)实验室检查
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发病后血清淀粉酶在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
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对胰腺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其特异性不高,胰腺炎、胆道疾病等也可引起CA19-9升高。此外,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胰腺炎:腹部B超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价值较大,可显示胰腺炎症程度、有无坏死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有助于发现胆道病变与胰腺炎的关系。
胰腺癌:腹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超声内镜检查可更近距离观察胰腺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
四、治疗原则方面
(一)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一般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抑制胰液分泌(如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等治疗措施。对于重症胰腺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慢性胰腺炎: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包括给予胰酶制剂替代治疗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使用止痛药缓解腹痛等,对于胰腺纤维化严重、有胰管梗阻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二)胰腺癌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等可用于控制肿瘤生长;放疗可缓解疼痛等症状。
五、预后方面
(一)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胰腺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可逐渐出现胰腺功能进行性减退,但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难以完全治愈。
(二)胰腺癌
胰腺癌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早期诊断困难是导致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即使接受手术治疗,复发转移的几率也较高。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胰腺炎需要特别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先天性胰腺异常等,治疗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谨慎选择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妊娠期女性患胰腺炎或胰腺癌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