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等,病因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因素,有运动、智力等多方面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等诊断,早期干预、综合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孕期保健等预防。
一、定义
新生儿脑瘫全称为新生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
二、病因
1.出生前因素
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可影响胎儿脑的正常发育,增加新生儿脑瘫风险。母亲在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也可能干扰胚胎脑发育。
母亲孕期疾病: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胎盘血流减少,胎儿供氧不足;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发育。
2.出生时因素
早产:早产儿脑发育尚未成熟,脑血管发育不完善,易发生颅内出血,且早产时发生窒息的风险较高,窒息可导致脑缺氧损伤。
窒息: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脐带绕颈、胎盘早剥等情况,导致胎儿缺氧,脑组织对缺氧耐受能力差,易造成脑损伤。
难产:产程过长等难产情况可使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引起颅内出血或脑缺氧。
3.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严重黄疸: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神经细胞,尤其是基底核区,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进而引发脑瘫。
新生儿期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炎症可破坏脑组织结构,影响脑的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患儿肢体僵硬,活动减少;或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无力。
运动发育落后: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俯卧位抬头困难,3个月不能抬头,4-5个月不能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不能独坐等。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剪刀步(双下肢内收肌张力增高,行走时两腿交叉如剪刀状)、尖足(足背屈,足跟不能着地)、角弓反张(头后仰,背肌紧张,身体呈弓形)等异常姿势。
2.智力障碍:约2/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轻度智力低下表现为学习能力稍差,重度智力低下则生活不能自理。
3.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等。
4.癫痫: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
5.感知觉障碍:可出现视力障碍(如斜视、视力减退等)、听力减退等。
6.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部分患儿有自闭倾向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分娩史、新生儿期疾病史等。
2.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儿的运动发育、肌张力、姿势等情况,进行肌力、反射等检查。
3.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等情况,尤其是对早产儿颅内病变的筛查有重要价值。
头颅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结构,明确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等,如是否存在脑软化灶、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
4.脑电图: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癫痫,以及脑电活动是否异常。
五、治疗与康复
1.早期干预
新生儿期若怀疑有脑损伤可能,应尽早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开始早期干预措施,如通过被动运动、按摩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针对不同的运动障碍等问题,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训练(如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作业治疗、语言训练等。
2.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脑瘫的药物,主要是针对伴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等,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合适的年龄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手术方式,以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
康复辅助器具:根据患儿情况配备合适的辅助器具,如矫形器等,帮助改善姿势和运动功能。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新生儿脑瘫的预后与脑损伤程度、治疗开始时间、康复训练效果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儿经过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智力等情况,但多数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2.预防
孕期保健:母亲孕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异常情况,如积极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等。
避免早产和窒息:孕妇应注意自身健康,尽量避免早产,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及时处理难产、窒息等情况,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新生儿期护理:新生儿期应注意预防感染,及时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降低胆红素脑病等的发生风险。
新生儿脑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孕期和新生儿期的保健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