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严重产科并发症,分为显性、隐性、混合性剥离,病因有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阴道流血等,可通过超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及防治并发症,对母儿有产后出血、DIC等不良影响,可通过防治基础疾病等预防。不同人群在发生和处理上有差异,处理时要保障母儿安全。
胎盘早剥的分类
显性剥离:胎盘剥离后,血液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向子宫颈口外流出,即外出血。
隐性剥离:胎盘剥离后形成血肿,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无阴道流血。
混合性剥离:开始有外出血,之后血液积聚于宫腔内形成隐性剥离,最终也会有部分血液流出。
胎盘早剥的病因
血管病变:孕妇患有重度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在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剥离。
机械性因素:外伤(如腹部直接受到撞击或摔倒后腹部着地等)、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胎儿下降时脐带被牵拉)等,均可能导致胎盘早剥。
宫腔内压力骤减: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过快、羊水过多时破膜后羊水流出过快,使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骤然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而剥离。
其他因素:高龄孕妇、吸烟、可卡因滥用、孕妇代谢异常、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等也与胎盘早剥的发生有关。
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轻型胎盘早剥腹痛较轻,主要为持续性下腹部疼痛;重型胎盘早剥则突然发生持续性腹痛和(或)腰酸、腰痛,疼痛程度与胎盘后积血多少呈正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面色苍白、出汗、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阴道流血:轻型胎盘早剥阴道流血量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重型胎盘早剥阴道流血量少或无阴道流血,贫血程度与阴道流血量不相符。
子宫压痛:子宫多处于高张状态,如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子宫往往呈强直性收缩,触诊硬如板状,有压痛,尤以胎盘附着处最明显。
胎儿情况:胎盘早剥严重时胎儿可能出现宫内窘迫、胎心异常甚至消失等情况。
体征:根据胎盘早剥的严重程度不同,体征有所差异。轻型时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压痛不明显或仅有轻度局部压痛;重型时子宫比妊娠周数大,压痛明显,呈板状硬,胎位摸不清,胎心消失等。
胎盘早剥的诊断
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以协助了解胎盘的位置及胎盘早剥的类型,典型声像图显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楚的液性低回声区即为胎盘后血肿,同时还可了解胎儿宫内状况。但超声检查有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尤其是当胎盘后壁剥离时。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血常规可了解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血小板计数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提示可能存在DIC。
胎盘早剥的治疗原则
纠正休克:对处于休克状态的危重患者,应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及时终止妊娠:胎盘早剥一旦确诊,必须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妇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等决定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适用于轻型胎盘早剥、产妇一般情况良好、宫口已扩张且估计短时间内可分娩者。
剖宫产:适用于重型胎盘早剥,尤其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胎盘早剥虽属轻型,但有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重型胎盘早剥,产妇病情恶化,胎儿已死,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后产程无进展者。
防治并发症:如防治DIC、肾功能衰竭及产后出血等。
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影响
对母体的影响
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发生后,子宫肌层受剥离面血液的影响,收缩力减弱,易导致产后出血。
DIC:胎盘早剥时,剥离处的胎盘绒毛和蜕膜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可引起严重的出血倾向,危及生命。
肾功能衰竭:大量出血导致休克、DIC等,可使肾脏灌注严重受损,导致肾功能衰竭。
对胎儿的影响:胎盘早剥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严重时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即使胎儿存活,也可能因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等。
胎盘早剥的预防
积极防治孕妇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密切监测病情。
避免外伤:孕妇在孕期应注意安全,避免腹部受到撞击等外伤。
孕期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如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应加强监测。
注意孕期生活方式:孕妇应避免吸烟、可卡因滥用等不良行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胎盘早剥的发生和处理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高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孕期应更加密切监测;患有基础疾病的孕妇需要更积极地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外伤史等情况的孕妇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而在处理胎盘早剥时,要充分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以保障母儿安全为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