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胎盘早剥风险,孕妇可通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腹部外伤、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适度运动,对有胎盘早剥史及多胎妊娠等高危人群需特殊关注。定期产检能发现高危因素,妊娠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孕妇要控制血压,避免腹部外伤,饮食营养均衡且控制体重,适度运动,高危人群加强监测。
一、定期产检
1.意义:孕妇通过定期产检能够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等。例如,妊娠20周后进行超声检查可了解胎盘位置等情况,若发现胎盘位置异常等问题可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在产检过程中,医生还会监测孕妇的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对于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会加强管理,降低胎盘早剥发生风险。
2.具体做法:孕妇应按照医生制定的产检计划,按时进行产检,一般妊娠早期至少进行一次产检,妊娠中期每4周左右产检一次,妊娠晚期每2周产检一次,临近预产期每周产检一次。
二、控制基础疾病
1.妊娠高血压疾病
影响及措施: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高。这类孕妇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监测,如通过休息、饮食调整(限制盐的摄入等)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密切观察母胎情况,以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例如,轻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可通过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至少10小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等方式进行管理。
2.慢性高血压
影响及措施: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30-155mmHg,舒张压80-105mmHg。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g)、适当运动(如散步等轻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同时,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监测胎盘情况。
三、避免腹部外伤
1.生活注意事项: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等外伤。例如,在行走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避免摔倒;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容易发生碰撞的场所;在做家务时要小心,避免腹部被家具等硬物碰到。特别是在孕晚期,腹部受到外伤更容易引发胎盘早剥。比如,有研究表明腹部受到明显撞击后,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
2.工作环境注意:如果孕妇从事一些可能有腹部受伤风险的工作,需要考虑调换工作岗位。例如,在建筑工地等工作环境危险的场所工作的孕妇,应尽快调换到相对安全的工作岗位,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安全。
四、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
1.饮食方面
营养均衡:孕妇要保证饮食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例如,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维持孕妇的身体健康,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营养不均衡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控制体重增长:孕妇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这些并发症又与胎盘早剥相关。一般来说,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1.5-16kg较为合适;孕前体重过重的孕妇,体重增长应适当减少。
2.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孕妇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吸烟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饮酒也会对胎儿和孕妇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五、适度运动
1.运动的好处: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孕妇的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同时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体重,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可能。例如,孕妇可以选择散步这种比较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胎盘的血液供应也有一定好处。
2.运动注意事项:孕妇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腹部受到冲击,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场所,如在平坦、安全的道路上散步等。如果孕妇有先兆流产等情况,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运动计划。
六、高危人群的特殊关注
1.有胎盘早剥史的孕妇:曾经有过胎盘早剥病史的孕妇再次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高。这类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从妊娠早期开始就要加强产检频率,增加超声检查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胎盘的异常情况。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各项保健措施,包括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腹部外伤等,并且要向医生及时反馈孕期的任何异常情况,如腹痛、阴道流血等,以便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2.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比单胎妊娠高。这类孕妇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产检,加强对胎盘情况的监测。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密切观察胎盘的位置、胎盘厚度等情况,同时要注意监测孕妇的血压等指标,因为多胎妊娠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的几率也更高。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延长孕周,以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