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是眼结膜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过敏反应、物理刺激、化学损伤),临床表现包括眼部异物感、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需采集病史并进行眼部检查,治疗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结膜炎的不同用药,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用眼环境及集体场所防护。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可引起细菌性结膜炎。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容易通过接触传播而引发感染。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集体生活中接触感染源的机会较多,更易受细菌感染导致结膜炎。
病毒感染:腺病毒是引起病毒性结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如腺病毒8型等。病毒性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在儿童群体中,如果卫生条件不佳或密切接触感染源,也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患病。
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沙眼,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膜炎类型,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高发。儿童如果生活在卫生环境不佳的地方,接触到沙眼衣原体后就可能患病。
2.非感染因素
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可引发过敏性结膜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若属于过敏体质,在接触到相应过敏原时,眼部就会出现过敏反应导致结膜炎。例如,春季空气中花粉含量较高时,过敏体质的儿童就容易患上春季过敏性结膜炎。
物理刺激:风沙、烟尘、紫外线等物理因素刺激眼结膜可引起结膜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如农民、建筑工人等,更容易受到风沙、紫外线等物理刺激而患病。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在户外活动时没有做好防护,长时间暴露在风沙或紫外线下,也可能引发结膜炎。
化学损伤:眼部接触到化学物质,如酸、碱等,可导致化学性结膜炎。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若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接触到化学物质的风险较高。儿童一般较少接触化学物质,但如果发生误触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化学性结膜炎。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眼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眼睛里有东西,不舒服,这是结膜炎常见的症状之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结膜炎,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
眼红:眼结膜血管充血,表现为眼睛发红。细菌性结膜炎时,眼红往往比较明显;病毒性结膜炎也会出现明显的眼红症状。
分泌物增多:根据病因不同,分泌物的性质有所差异。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脓性或黏液脓性;病毒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水样或浆液性;过敏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黏稠丝状。
瘙痒: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常伴有眼部瘙痒感,这是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眼部组织受到刺激引起的。
疼痛:严重的结膜炎可能会出现眼部疼痛,如细菌性结膜炎病情较重时,可能会有眼部刺痛感。
2.体征
结膜充血:通过裂隙灯等检查可发现结膜血管扩张充血。不同类型的结膜炎,结膜充血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如细菌性结膜炎的结膜充血往往呈弥漫性。
乳头增生:睑结膜表面出现多个细小隆起的乳头,多见于细菌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
滤泡形成:球结膜或睑结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小泡,常见于病毒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
三、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有接触感染源或过敏原的情况、是否有眼部外伤或接触化学物质等病史。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了解其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情况。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结膜的具体情况,如充血程度、是否有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等,有助于明确结膜炎的类型。
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对于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可取分泌物进行涂片或培养,以明确致病菌,指导治疗。
过敏原检测: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等,以明确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感染性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主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病毒性结膜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衣原体性结膜炎则需要使用抗衣原体药物,如红霉素眼膏等。
非感染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主要使用抗过敏药物,如色甘酸钠滴眼液等;对于物理刺激或化学损伤引起的结膜炎,需要脱离刺激源,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使用人工泪液等缓解眼部不适。
2.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不要用脏手接触眼睛。
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的人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儿童过敏体质者,家长要留意其周围环境中的过敏原并尽量规避。
注意用眼环境:保持眼部清洁,避免长时间处于风沙、烟尘等不良环境中。在户外活动时,可佩戴太阳镜等防护用品。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家长要为其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减少眼部受到物理刺激的风险。
集体场所防护: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注意卫生消毒,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对于患有传染性结膜炎的患者,要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