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是角膜防御能力减弱时受内外因素侵袭引发的炎症,病因有感染、内源性、局部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可按病因和发病部位分类,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炎、促进修复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于外伤、干眼症等情况。比如角膜被树枝划伤后,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性角膜炎。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是较常见的,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复发,如感冒发热后可能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真菌:多发生于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如被带菌的树枝、树叶等划伤)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2.内源性因素
一些全身疾病可累及角膜,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角膜病变,这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角膜组织导致炎症。
维生素A缺乏也可能引起角膜干燥、软化等病变,进而引发角膜炎,多见于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
3.局部因素
眼睑缺损、睑内翻、倒睫等可使睫毛接触角膜,刺激角膜,导致角膜损伤和炎症。例如睑内翻患者,睫毛向角膜方向生长,不断摩擦角膜,长期可引起角膜炎。
泪道阻塞、泪液分泌减少等导致泪膜不稳定,角膜失去泪液的正常保护,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炎症,常见于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减退的情况。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眼部有明显的刺痛、灼痛等感觉,患者常难以忍受,还可伴有畏光、流泪等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角膜的神经末梢。
视力下降:炎症累及角膜光学区时,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聚焦,从而导致视力下降,儿童若发生角膜炎,可能表现为看东西模糊,影响其学习和活动。
分泌物增多: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分泌物特点不同,细菌性角膜炎分泌物多呈脓性,病毒性角膜炎分泌物多为水样或黏液性,真菌性角膜炎分泌物多呈黏稠状。
2.体征
角膜浸润:角膜上出现灰白色混浊区,是炎症细胞浸润的表现。
角膜溃疡: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浸润区发生组织坏死、脱落,形成角膜溃疡,溃疡表面常附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
三、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
细菌性角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起病相对较急,症状相对较明显,角膜溃疡发展较快。
病毒性角膜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容易反复发作,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初次感染后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复发。
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相对较缓慢,病程较长,角膜溃疡呈灰白色,表面干燥,外观干燥而粗糙,有时溃疡表面有“牙膏状”或“苔垢状”分泌物。
2.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中央性角膜炎:病变位于角膜中央区域,对视力影响较大,因为中央区域是光线聚焦的关键部位。
周边性角膜炎:病变位于角膜周边部,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才逐渐出现相应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外伤史、既往病史、用药史等,比如是否有眼部外伤、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角膜炎的可能病因。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浸润灶的大小、位置、深度,溃疡的形态等。通过裂隙灯的不同照明方法,还能判断角膜病变的层次等。
角膜刮片及培养:对于感染性角膜炎,刮取角膜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或组织进行涂片染色和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从而指导针对性治疗。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以在活体状态下观察角膜内的细胞形态和分布等,对于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等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不典型的感染性角膜炎。
五、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
细菌性角膜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
病毒性角膜炎:常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
真菌性角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滴眼液、那他霉素滴眼液等,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疗程较为复杂。
2.抗炎治疗:对于炎症反应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细菌性角膜炎在未得到有效控制前一般禁用糖皮质激素,而病毒性角膜炎在病情需要时可谨慎使用。
3.促进角膜修复: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等,有助于角膜病变的修复。
4.支持治疗:如患者有泪液分泌减少等情况,可使用人工泪液等缓解症状,同时注意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病情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角膜炎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眼部表现,如是否频繁揉眼、视力有无变化等。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的滴眼液等药物,且用药时要避免药物进入口腔等引起不适,同时要注意眼部的清洁护理,防止病情加重。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角膜炎时病情可能发展较快,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要注意眼部的卫生和休息,促进病情恢复。
3.孕妇:孕妇发生角膜炎时,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权衡治疗的收益和风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