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引发,秋冬常见,有发热、怕冷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由外界环境和人体自身因素致病因,可依症状、中医辨证及与其他感冒鉴别诊断,可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饮食方面预防,治疗原则有发汗解表、饮食调理、中医理疗等,防治需依不同人群特点采取相应非药物为主的措施。
一、风寒感冒的定义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属太阳经症,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
二、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
(一)常见症状
1.发热:一般体温轻度升高,成人多在38℃以下,儿童可能因机体反应不同有相应变化,但整体热度相对不是很高。从病理角度看,是人体受到风寒之邪侵袭后,机体免疫反应引发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
2.怕冷、寒战:患者会明显感觉怕冷,甚至出现寒战,需添加衣物、盖厚被等才能缓解,这是因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阻碍了阳气的温煦功能。
3.鼻塞、流清涕:鼻腔黏膜受风寒刺激,分泌增多且鼻腔通气不畅,鼻涕多为清稀状。这是由于风寒之邪影响了肺的宣发功能,肺与鼻相通,肺失宣发则鼻窍不利。
4.咳嗽:多为咳嗽声重,咽痒,咳痰清稀色白。这是因为风寒之邪犯肺,导致肺气失宣,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痰液清稀是因肺被寒邪所困,津液未被热邪煎熬。
5.头痛:头部经络受风寒之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疼痛部位可涉及后脑、巅顶等部位。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风寒感冒除上述成人常见症状外,更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风寒之邪侵袭后,更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以哭闹、烦躁不安等方式来体现身体不适。
2.老年人:老年人风寒感冒后,全身症状相对可能不典型,但更易出现并发症。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同时,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风寒感冒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比如使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加重,导致心绞痛发作等。
3.女性:女性在月经期患风寒感冒时,可能会出现痛经加重的情况。因为风寒之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而女性经期本身气血相对不足,寒邪更易凝滞气血,导致痛经加剧。
三、风寒感冒的病因
(一)外界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当气温骤降,如秋冬季节冷空气频繁来袭时,人体若未能及时增添衣物,就容易受到风寒之邪侵袭而引发感冒。例如在寒冷的早晨,穿着单薄外出,就可能导致风寒感冒。
2.居住环境寒冷潮湿: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居住环境中,人体持续受到风寒邪气的侵扰,也容易患上风寒感冒。比如一些长期居住在地下室等较为阴冷潮湿场所的人群,患风寒感冒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人体自身因素
1.体质因素:体质较弱、阳气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受风寒之邪。比如平时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导致身体虚弱的人,卫外功能不固,风寒之邪容易入侵。老年人阳气渐衰,儿童阳气未充,相对来说都是风寒感冒的易感人群。
2.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人体正气,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若受到风寒之邪侵袭,就容易引发感冒。例如长时间连续加班、剧烈运动后未及时休息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人体正气受损,从而患上风寒感冒。
四、风寒感冒的诊断依据
(一)症状判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风寒感冒症状,如明显的怕冷、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轻度发热等表现,结合有吹风受凉或处于寒冷环境等诱因来初步判断。
(二)中医辨证
从中医角度,可通过望、闻、问、切来综合判断。望诊可见舌苔薄白;闻诊可闻及咳嗽声重等;问诊能了解到发病前有受凉等诱因;切诊脉多浮紧,这些都符合风寒感冒的中医辨证特点。
(三)与其他类型感冒鉴别
需与风热感冒等其他类型感冒鉴别。风热感冒一般发热相对较高,多在38℃以上,流黄涕,咳痰黄稠,舌苔薄黄,脉浮数等,与风寒感冒的症状有明显区别。通过症状表现的差异可以进行区分。
五、风寒感冒的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方面
1.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要特别留意。例如在春天早晚温差大的时候,中午较热但早晚凉,要适时添加外套。
2.适度运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使阳气充盛,卫外功能增强,从而抵御风寒之邪。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老年人相应增加睡眠时间。
(二)居住环境方面
1.保持室内温暖舒适:维持室内适宜的温度,一般冬季保持在18-22℃左右,夏季在26-28℃左右。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对着身体。
2.避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可使用除湿器等设备,尤其是在南方梅雨季节等潮湿时期,防止因潮湿环境导致风寒之邪更容易侵袭人体。
(三)饮食方面
1.合理饮食: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葱白、红糖等。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作用,可煮生姜红糖水饮用;葱白有发散风寒的功效,可用于烹饪或泡水。避免过多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生鱼片、苦瓜等,以免损伤阳气,增加感受风寒之邪的几率。
2.补充营养: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蛋白质是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可以多吃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六、风寒感冒的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儿童等特殊人群优先考虑非药物)
(一)发汗解表
1.捂汗法:对于成人风寒感冒初期,可适当通过增加衣物、盖厚被等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出汗,以免耗伤正气。不过儿童不建议采用捂汗法,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过度捂汗可能导致体温骤升,引起惊厥等不良后果。
2.泡脚:用温水泡脚,水温一般在40℃左右,泡至身体微微发热即可。通过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驱散风寒之邪。儿童泡脚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左右。
(二)饮食调理
1.饮用温热饮品:如生姜红糖水,生姜3-5片,红糖适量,加水煮沸后饮用,具有辛温解表的作用。儿童饮用时红糖量可适当减少。
2.食用温热易消化食物: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温热、易消化,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小米粥有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三)中医理疗
1.艾灸:可艾灸风池、大椎、肺俞等穴位。风池穴能疏风解表;大椎穴有清热解表、截疟等作用;肺俞穴是肺之背俞穴,艾灸肺俞穴可调理肺气。但儿童艾灸时要注意艾灸的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
2.拔罐:对于成人风寒感冒,可在背部膀胱经等部位适当拔罐,通过拔罐的负压作用,吸出体内风寒之邪,但儿童一般不建议拔罐,因为儿童皮肤娇嫩,拔罐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总之,风寒感冒的防治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尤其要重视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护理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