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发。发病与血管因素(管壁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局部及全身因素(局部炎症、肿瘤压迫,全身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程度因阻塞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眼底表现(出血、水肿、血管迂曲扩张)。分为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分缺血型和非缺血型)和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按部位分)。诊断靠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并发症有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治疗包括针对全身疾病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
一、定义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由于视网膜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引起的。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视网膜静脉管壁的改变是重要因素。例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视网膜静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损伤等情况,使得血管内径变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加。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减退,胶原纤维增生等改变会影响静脉的正常功能。
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参与发病。如血液黏稠度增加,像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血液中脂质等成分增多,会使血液的流动性降低,容易在视网膜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阻塞。
2.局部与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方面,视网膜静脉附近的炎症、肿瘤等病变可能直接压迫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例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局部炎症性疾病,会引起静脉周围的炎性渗出、细胞浸润等,进而影响静脉的通畅。
全身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长期升高,会使视网膜静脉的压力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影响静脉的正常血流,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风险。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
患者的视力下降程度因阻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视力多急剧下降,可降至数指或光感。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视力模糊。例如,一些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可能主诉看东西不如以前清楚,但仍能看清较大的物体。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视力下降的影响有所不同。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的视力下降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如影响阅读、行走等活动;而年轻患者视力下降可能会对其工作、学习等产生明显干扰。
2.眼底表现
视网膜出血:可见视网膜火焰状、点状、斑片状出血。在眼底检查中,出血可分布在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如周边部或后极部。
视网膜水肿:阻塞部位的视网膜会出现水肿,表现为视网膜增厚、反光增强等。例如,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时,后极部视网膜水肿较为明显,可呈现出灰白色的水肿区。
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静脉会出现迂曲、扩张的表现,呈现出腊肠样改变等。
四、分类
1.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
可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缺血型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预后较差,因为视网膜缺血会导致新生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非缺血型相对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非缺血型患者可能会逐渐进展为缺血型。
对于不同性别患者,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但目前研究显示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不过,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升高。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液流变学,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几率。
2.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
根据阻塞部位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分支静脉阻塞。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相对局限,主要影响相应分支分布区域的视网膜。例如,颞上分支静脉阻塞主要影响颞上象限的视网膜,患者该区域会出现出血、水肿等表现,而其他区域视网膜相对正常。
五、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通过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进行眼底检查,可观察到视网膜的出血、水肿、血管迂曲扩张等典型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静脉阻塞。
在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配合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适当的镇静下进行眼底检查,而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眼部调节等问题,检查时需要更加仔细地操作。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FFA是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重要方法。通过向静脉内注射荧光素,然后在不同时间点拍摄眼底荧光图像。可以观察到视网膜静脉的充盈时间、血管渗漏情况、有无无灌注区等。例如,缺血型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在FFA下会显示出大片的无灌注区,而非缺血型则无灌注区范围较小。
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在进行FFA检查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肾脏对荧光素的排泄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检查的安全。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分层结构,了解视网膜水肿的程度、黄斑区的形态等。对于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OCT可以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判断是否存在黄斑水肿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OCT测量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六、并发症及危害
1.黄斑水肿
是视网膜静脉阻塞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黄斑区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黄斑水肿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据研究,约有相当比例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且黄斑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对于老年患者,黄斑水肿可能会导致其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如难以进行精细的视觉活动,像穿针、绘画等。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是视网膜静脉阻塞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视网膜缺血,会刺激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容易长入前房角,引起房角阻塞,导致眼压升高,进而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会出现眼痛、头痛、视力严重下降等表现,治疗较为困难,预后较差。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但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受到其影响,因为老年人的眼部结构和功能相对衰退,对眼压升高的耐受性较差等。
七、治疗原则
1.针对全身疾病的治疗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全身血压、血糖等指标。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水平,以减少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2.激光治疗
对于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情况,激光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例如,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减少视网膜的缺血缺氧,降低新生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激光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激光治疗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眼部组织较为娇嫩,激光治疗时需要更加精确地操作,避免对眼部造成过度损伤。
3.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改善视网膜循环的药物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依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可能对改善视网膜循环有一定帮助,但需要在正规的医疗指导下使用。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药物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