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至关重要,需正确刷牙,每天至少两次且每次超3分钟,儿童需家长协助;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含糖食物,增加富含纤维食物。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一次,定期洁治,每年1-2次,牙周炎患者更频。孕妇因激素变化要特注意口腔卫生,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并定期口腔检查洁治。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缝隙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牙线能有效清除牙刷难以清洁到的牙缝间污垢,牙缝刷则适用于牙缝较大或有正畸装置的人群。对于佩戴固定正畸装置的人群,如青少年正畸患者,更需借助牙缝刷等工具清洁牙齿,因为正畸装置容易导致食物残渣滞留,增加牙结石形成风险。
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含糖食物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在口腔中被细菌分解产酸,腐蚀牙齿并促进菌斑形成。应减少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食品的摄取,尤其是儿童,要控制零食和甜饮料的食用量,降低龋齿和牙结石发生几率。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糖分的代谢和耐受不同,儿童代谢相对旺盛但口腔耐受力弱,更应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成年人若有高糖饮食偏好,也会增加口腔疾病风险。
增加富含纤维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进食时纤维食物对牙齿有机械清洁作用,能帮助去除部分菌斑。例如芹菜、苹果等,咀嚼时纤维摩擦牙齿表面,可减少菌斑附着。老年人牙齿可能有不同程度磨损或缺失,可选择质地稍软但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熟透的香蕉等,既保证纤维摄入清洁口腔,又利于咀嚼。
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
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由专业牙医检查口腔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牙结石等问题并及时处理。儿童应从第一颗牙齿萌出后就开始定期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口腔发育问题和早期龋齿、牙结石迹象。不同年龄人群口腔检查频率可根据口腔健康状况适当调整,如口腔健康状况不佳者可能需要更频繁检查。
定期洁治:每年至少进行1-2次超声波洁牙等洁治操作,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和色素。超声波洁牙是通过高频振动将牙结石震碎并清除,过程相对舒适且能有效去除牙结石。对于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洁治,一般每3-6个月就需进行一次洁治,以控制牙周炎症,防止牙结石再次大量形成。
关注特殊情况
孕妇: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发生牙龈炎,进而增加牙结石形成风险。孕妇应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必要的洁治,但要告知医生孕期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口腔治疗方式。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细菌容易繁殖,导致牙龈炎症和牙结石形成速度加快。这类患者除了做好日常口腔卫生外,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且洁治前后可能需要注意血糖波动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口腔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