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急性发作期有关节突发剧痛、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间歇期有无症状阶段和关节轻微不适;慢性期有痛风石形成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及慢性关节炎致关节破坏;肾脏表现早期夜尿增多,晚期蛋白尿水肿等致肾功能不全。
一、急性发作期表现
1.关节症状
突发剧痛: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常因疼痛惊醒,疼痛程度剧烈,如刀割或咬噬样。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累及足背、足跟、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年男性。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嘌呤饮食、饮酒等可能诱发。例如有研究发现,痛风患者中男性比例较高,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关节红肿热痛:受累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痛明显。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全身性反应。病史方面,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间歇期表现
1.无症状阶段
此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尿酸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在年龄上,若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年龄增长,痛风发作的风险可能增加。生活方式上,若仍保持高嘌呤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尿酸代谢紊乱。
2.关节间插曲
部分患者间歇期可出现关节轻微不适或隐痛,但相较于急性发作期症状明显减轻。
三、慢性期表现
1.痛风石形成
部位:痛风石可出现在耳郭、关节周围及肾脏等部位。在关节周围,常见于关节软骨、滑膜、肌腱等处。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痛风石形成的几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长期尿酸控制不佳是痛风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病程超过10年的痛风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痛风石。
外观及影响: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其外观为黄白色结节,质地较硬。随着痛风石的增大,可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对关节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比如手指关节的痛风石可能影响手指的精细动作,膝关节的痛风石可能导致膝关节活动障碍。
2.慢性关节炎
关节破坏:关节反复炎症发作,导致关节软骨、骨质等遭到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出现侵蚀性改变。在病史方面,长期未规范治疗的痛风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关节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关节破坏的进展可能更快。
四、肾脏表现
1.尿酸盐肾病
早期表现: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年龄较大的患者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若合并痛风,肾脏受损可能更早更明显。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尿酸血症会持续损伤肾脏组织。
晚期表现: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水肿等,最终可能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对于有痛风病史且出现肾脏相关症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