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检查包括耳部检查(肉眼观察外耳道及触诊周围)、实验室检查(真菌涂片查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分离鉴定菌株)、影像学检查(耳部CT用于怀疑外耳道骨质破坏等情况),需综合多种方法明确诊断。
一、耳部检查
1.肉眼观察
医生会首先用耳镜观察外耳道情况。耳真菌病患者外耳道可见有菌丝、痂皮等。一般来说,外耳道皮肤可能会有充血、肿胀等表现,且外耳道内会有特殊的真菌团块样物质,这些物质的颜色可能多样,如白色、灰色、黑色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耳真菌病时,外耳道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差异,但基本的真菌团块等特征是相似的。对于有耳部不适病史的人群,在肉眼观察时要特别注意外耳道的这些异常表现。
2.耳部触诊
触诊外耳道周围,了解有无压痛等情况。儿童由于外耳道较窄,皮肤娇嫩,触诊时要更加轻柔。对于有耳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触诊可以帮助初步判断外耳道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触诊时的反应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医生会根据专业的触诊感觉来辅助判断是否为耳真菌病。
二、实验室检查
1.真菌涂片检查
取外耳道的分泌物进行涂片。将分泌物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然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真菌的菌丝或孢子,就可以初步诊断为耳真菌病。不同年龄的人群,外耳道分泌物的性状可能不同,儿童的分泌物相对可能更稀薄或有其自身特点,但涂片检查的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真菌的种类等情况,对于有耳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的人群,涂片检查尤为重要。
2.真菌培养
将外耳道分泌物接种到真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培养可以分离出真菌的菌株,并且可以进行菌种鉴定。不同的真菌菌种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不同,培养时间一般需要一定天数,通常为1-2周左右。对于一些疑难的耳真菌病病例,真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的真菌种类,从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的真菌种类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感染某些特定类型的真菌。
三、影像学检查
1.耳部CT检查
一般情况下耳真菌病不需要常规进行CT检查,但当怀疑有外耳道骨质破坏等情况时会进行。耳部CT可以清晰地显示外耳道、中耳及乳突等部位的结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耳部骨骼发育尚未完全,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通过耳部CT检查,可以排除是否有外耳道骨质的病变等情况,帮助医生全面评估耳部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对于一些复杂的耳真菌病病例,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
总之,耳真菌病的检查需要综合运用耳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