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癌手术一般流程包括术前准备(全面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完善各项检查等)、选择手术入路(根据肿瘤情况选鼻内镜、面部切口或颅面联合入路等)、肿瘤切除操作(显微镜下精准切除并依患者特点操作)、术后处理(伤口、引流管护理及康复监测等)。
1.术前准备
全面评估:包括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肿瘤的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需进行全身状况评估,了解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根据其自身生理特点调整评估重点,例如儿童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相关情况,老年患者要重视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的影响。
患者准备:术前需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做好皮肤准备,一般会用肥皂水清洁手术区域皮肤,术前还需禁食、禁水以降低术中反流误吸的风险。
2.手术入路选择
鼻内镜手术入路:适用于早期、病变局限于鼻腔鼻窦内的鼻窦癌。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等优点,通过鼻腔进入鼻窦区域进行肿瘤切除。对于儿童患者,鼻内镜手术入路能最大程度减少面部创伤,对其外观及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女性患者若注重面部美观,鼻内镜手术入路也是较好的选择。
面部切口入路:包括柯-陆(Caldwell-Luc)手术等,适用于病变较广,侵犯上颌窦等部位且鼻内镜手术难以完全切除的情况。面部切口会在面部留下一定瘢痕,对于年轻患者可能会有心理影响,需充分沟通并评估手术获益与瘢痕影响的平衡。
颅面联合入路:当肿瘤侵犯颅底时会采用此入路,需要耳鼻喉科医生与神经外科医生协作完成。这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患者全身状况和手术团队要求都比较高。
3.肿瘤切除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要在显微镜等辅助设备下精确分离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对于不同部位的鼻窦癌,操作重点不同,如上颌窦癌手术要注意保护眶下神经等结构;筛窦癌手术要注意避免损伤筛前、筛后动脉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手术操作更需轻柔精准,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儿童患者则要特别注意保护鼻窦周围尚未发育完全的结构,避免影响其后续生长发育。
4.术后处理
伤口护理: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面部切口,要注意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鼻内镜手术切口要注意鼻腔填塞物的情况,按照医生要求及时更换或取出填塞物。
引流管护理:如果术中放置了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根据引流情况及时拔除引流管。
康复监测:术后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等监测肿瘤有无复发,同时关注患者的鼻腔通气情况、面部外观恢复情况等。对于不同患者,康复进程会有差异,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指导,例如儿童患者术后要关注其鼻腔通气对呼吸、进食等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