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口腔环境中唾液成分、口腔细菌会有影响,刷牙方式不当包括刷牙时间不足和方法不正确会促使牙结石形成,牙齿自身因素里牙齿排列不齐和表面粗糙也易导致牙结石产生。
一、口腔环境因素
(一)唾液成分影响
唾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等。如果唾液的流速较慢或成分异常,会影响对口腔内细菌和食物残渣的清理作用。例如,唾液中钙、磷等矿物质含量异常时,就更容易导致牙结石的形成。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唾液情况不同,儿童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且成分可能与成人有差异,若儿童唾液分泌功能发育不完善,就更易因唾液对口腔的清洁作用减弱而出现牙结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唾液分泌量减少且成分改变,也较易长牙结石。
(二)口腔细菌作用
口腔中的细菌会与食物残渣、唾液中的成分相互作用。细菌会将食物中的糖类分解,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表面,同时促进矿物质的沉积。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口腔细菌组成有差异,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口腔细菌的生存环境,使得有利于牙结石形成的细菌比例增加。
二、刷牙方式不当
(一)刷牙时间不足
每次刷牙时间应不少于3分钟,但很多人刷牙时间过短,不能充分清洁牙齿表面。例如,刷牙时间少于1分钟时,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菌斑等不能被有效清除,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牙结石。不同年龄段人群刷牙时间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刷牙时间不足,家长需要引导其保证足够的刷牙时长;成年人如果生活节奏快,也可能出现刷牙时间不够的情况。
(二)刷牙方法不正确
采用横刷法等不正确的刷牙方法,不能有效地清除牙齿邻面、牙龈沟等部位的菌斑和食物残渣。比如横刷法会损伤牙龈,还不能将牙齿邻面的污垢清理干净,长期如此就为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不同性别在刷牙方法上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更注重口腔美观,更应注意正确刷牙方法以预防牙结石;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牙周疾病的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更恰当的刷牙方法来辅助治疗和预防牙结石复发。
三、牙齿自身因素
(一)牙齿排列不齐
牙齿排列不整齐时,一些部位难以清洁到位,比如牙齿拥挤的部位,食物残渣和菌斑容易堆积,进而形成牙结石。不同年龄阶段牙齿排列情况不同,儿童在换牙期可能出现牙齿排列不齐的过渡情况,若不及时干预,后续可能增加牙结石形成的风险;成年人牙齿排列不齐可能是先天因素或后天外伤等导致,也较易长牙结石。
(二)牙齿表面粗糙
如果牙齿表面本身比较粗糙,比如有发育缺陷等情况,就更容易使菌斑、食物残渣附着。这种情况下,即使认真刷牙,也不容易将这些附着物完全清除,从而促进牙结石的形成。不同生活方式下牙齿表面粗糙的情况可能不同,长期饮用某些特殊饮品或食用特殊食物的人群,可能因化学或物理作用导致牙齿表面粗糙,增加长牙结石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