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白色为主、不能被擦去且非其他可定义白色病变的癌前病变,病因与吸烟、饮酒、局部刺激、念珠菌感染及全身因素有关,有斑块状、颗粒状等临床表现,通过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有癌变倾向者定期复查或手术,预防要避免不良习惯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吸烟:吸烟是口腔白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口腔白斑病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患病风险越高。
饮酒:过量饮酒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关,酒精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增加患病几率。
局部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等长期慢性刺激口腔黏膜,可导致白斑的发生。
念珠菌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发展有关,部分口腔白斑病患者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
全身因素:包括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等)、微循环障碍、遗传易感性等,可能在口腔白斑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触之柔软,斑块大小不一,可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颗粒状:多见于颊黏膜口角区,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病损间黏膜充血,患者可有刺激痛。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患者可有刺痛感。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多发生于牙龈、上腭等部位。
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法观察口腔黏膜白色病损的部位、形态、大小等。
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白斑病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判断是否有癌变倾向等。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应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戒酒,拔除残根、残冠,修改不良修复体等。对于有癌变倾向的病损,应定期严密复查,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另外,对于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防: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口腔内的不良刺激因素等。对于有口腔白斑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有口腔不良刺激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口腔健康监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口腔白斑病较为少见,若发生,多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如残根、残冠等,应及时处理局部刺激因素,同时关注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培养,避免不良习惯导致口腔黏膜损伤。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口腔黏膜抵抗力较弱,且常伴有多种全身疾病,在治疗口腔白斑病时需综合考虑全身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女性在妊娠、经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状态,若患有口腔白斑病,需注意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特殊时期的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