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形成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危险因素,血栓形成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经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血栓脱落后成为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不同大小栓子会致不同病理生理改变,巨大肺栓塞可致右心衰竭等。
一、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一)原发性危险因素
由遗传变异引起,常见的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多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这类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进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病风险。
(二)继发性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血液流变学等方面会发生变化,老年人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等时期,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使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2.手术与创伤:外科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腹部大型手术等)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同时手术创伤会激活凝血系统,是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创伤患者,尤其是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局部损伤及应激反应可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易引发静脉血栓。
3.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如肿瘤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等,可激活凝血途径,而且肿瘤患者往往活动受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4.长期制动: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长途旅行,或因疾病长期卧床(如脑卒中、心力衰竭等患者),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血流淤滞,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5.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静脉内淤积,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进而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
6.妊娠与产褥期: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产褥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及身体处于相对虚弱、活动减少的状态,都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二、血栓形成过程
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首先是血管内皮损伤,可能由手术、创伤、血流淤滞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内皮损伤后,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使得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又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
三、血栓脱落与肺栓塞发生
当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达到一定大小后,在血流的冲击下,血栓会从血管壁脱落,成为栓子。栓子随着静脉回流进入右心,然后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从而引起肺栓塞。根据栓子的大小和阻塞肺动脉的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小的栓子可能仅引起局部肺组织的缺血、缺氧,大的栓子可导致肺动脉主干或major分支阻塞,引起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可导致右心衰竭等。例如,巨大肺栓塞可使肺动脉阻力急剧增加,右心室后负荷显著加重,导致右心室急性扩张,进而引起右心功能不全,甚至心源性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