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部血管瘤的诊断包括视诊与触诊、影像学检查(超声、MRI、CT)和病理检查。视诊可见舌部异常红色或紫红色斑块等,触诊可感受质地;超声能显示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MRI分辨率高可精确定位,CT可发现钙化但有辐射;病理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可明确病理类型及区分不同血管瘤类型。
触诊:触诊时可感受舌部病变处的质地,海绵状血管瘤触诊时质地柔软,有类似海绵的感觉,有时可压缩;草莓状血管瘤质地相对稍韧一些。通过视诊和触诊能初步判断舌部是否存在血管瘤以及初步推测其大概类型,但这只是初步筛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原理及优势: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舌部血管瘤的内部结构,对于区分海绵状血管瘤等有一定帮助。它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能够观察到血管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内部的血流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比较安全,无辐射,而且操作相对简便,可以多次重复检查。
具体表现: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内部可能有分隔;草莓状血管瘤超声表现为高回声结节状或团块状影。
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及优势: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高,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舌部血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复杂部位的血管瘤,能清晰显示其范围和内部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适用,不过对于婴幼儿患者,需要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
具体表现:在MRI图像上,血管瘤的信号特点根据其内部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T1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可明显强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原理及优势:CT检查可以提供舌部的横断面图像,对于发现舌部血管瘤内是否存在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价值。但CT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应尽量减少辐射暴露。
具体表现:海绵状血管瘤在CT上可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可见强化;草莓状血管瘤可能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强化。
病理检查
活检方法:对于一些通过影像学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舌部病变,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活检可以通过手术切取部分病变组织或者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组织样本。手术切取活检对于明确血管瘤的病理类型最为准确,穿刺活检相对创伤较小,但有时可能获取的组织量有限。
病理表现:血管瘤的病理表现具有特异性,海绵状血管瘤镜下可见大量扩张的血窦,血窦内充满血液,窦壁由内皮细胞衬里;草莓状血管瘤镜下主要由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内皮细胞明显增生。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为血管瘤,并区分是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还是混合型血管瘤等不同类型,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理表现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管瘤的生长速度等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病理特征本身是基于细胞和血管结构的改变来判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