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有外观表现(包括斑块状、颗粒状、皱纹纸状、疣状)、自觉症状(粗糙感、疼痛、异物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有关,中老年易患,男性稍高,吸烟、饮酒、咀嚼槟榔及有口腔慢性刺激病史易引发。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斑块,斑块边界清楚,稍微高出于黏膜表面,质地中等,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粗糙感。好发于颊、舌、唇、腭等部位。例如,在颊黏膜处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块,形状不规则。
颗粒状: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损害间黏膜充血,患者可有刺激痛。这是因为颗粒状的病损局部有炎症存在,所以会有刺激痛的表现。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这种类型的白斑质地较软,表面像皱纹纸一样,患者可能会有粗糙不适的感觉。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多发生于牙龈、上腭等部位。疣状的病损表面不平整,有明显的突起,质地相对较硬。
自觉症状
粗糙感:很多患者会感觉到口腔白斑部位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因为白斑导致黏膜表面的正常结构发生改变,与正常黏膜的触感不同。例如,患者用舌头舔舐白斑部位时,能明显感觉到与周围正常黏膜的差异。
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尤其是颗粒状白斑,因为局部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当受到食物刺激、温度刺激等时,就会引发疼痛。而疣状白斑如果发生破溃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疼痛,但相对较少见。
异物感:患者会感觉口腔内有异物存在,白斑部位往往与周围组织的摩擦等情况改变,导致患者有异物感,影响进食等日常活动。
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
年龄: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口腔白斑病,这可能与中老年人口腔局部的生理变化、免疫力相对下降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等有所降低,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白斑。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口腔白斑病的比例相对稍高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一些特定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也可能患病。具体机制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口腔卫生习惯、烟酒等嗜好方面的差异有一定关系。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口腔白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口腔白斑病的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导致黏膜发生病变。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口腔白斑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饮酒:过量饮酒也可能增加口腔白斑病的发病风险,酒精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破坏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白斑的发生。
咀嚼槟榔:咀嚼槟榔也是口腔白斑病的诱因之一,槟榔中的槟榔碱等成分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损害,引发黏膜的异常增生等病变,进而导致白斑的出现。
病史:有口腔慢性刺激病史的人群,如长期佩戴不合适的义齿,义齿的锐利边缘长期摩擦口腔黏膜;或者有残根残冠等刺激口腔黏膜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口腔白斑病的发生。例如,长期佩戴不合适义齿的患者,义齿边缘不断摩擦颊黏膜等部位,就容易引发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