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烂脚若未有效控制可能危及生命,其因血糖长期升高致血管神经病变,局部感染易扩散引发全身感染等严重后果,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可通过严格控血糖、足部护理、及时就医等措施降低死亡风险。
一、糖尿病足烂脚的严重后果机制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使足部血液供应减少,神经病变会让患者对足部的感觉减退,容易受伤且不易察觉。当足部出现烂脚情况时,局部感染容易扩散。如果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据相关研究,糖尿病足患者发生败血症时,死亡率较高。另外,糖尿病足烂脚还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加重,进一步威胁生命。
二、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对于糖尿病足烂脚引起的感染等情况,身体清除感染源的能力较弱,发生全身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例如,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可能本身还伴有心、肝、肾等器官的基础疾病,感染等情况更容易影响这些器官的功能,从而增加死亡风险。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烂脚,由于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且其身体对感染等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足烂脚后,若感染控制不及时,也可能快速出现全身感染等严重情况,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相对脆弱。不过儿童糖尿病较为罕见,所以这类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
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足烂脚的发生发展中,性别因素导致的风险差异相对不显著,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发生糖尿病足烂脚时,风险会增加。妊娠期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加大,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等情况可能因妊娠而变化,若发生烂脚,感染等更容易扩散,对母婴健康都有威胁。而男性糖尿病患者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也会增加糖尿病足烂脚后发生严重后果的风险,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影响足部血液供应。
三、预防及降低死亡风险的措施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无论是通过饮食、运动还是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目标范围),可以减少血管和神经病变的进展,降低糖尿病足烂脚的发生概率。
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对于已有足部轻微损伤的情况要及时处理,防止发展为烂脚。例如,每天用温水轻柔清洗足部,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选择宽松、舒适、透气的鞋袜,避免穿高跟鞋等不合适的鞋子。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糖尿病足烂脚,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早期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降低死亡风险。例如,医生会对烂脚部位进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然后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