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机制与血糖来源不足、消耗过多或胰岛素分泌过多等有关,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症状等,靠血糖测定诊断,轻者口服含糖食品,重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预防需合理用药、定时进餐等;低血压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轻重不同,靠测血压诊断,生理性无症状者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老年人要防晕厥跌倒等,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鉴别应对。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理性因素(如体质瘦弱的人群、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和病理性因素(如大出血、严重感染、过敏、心脏病等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或血管扩张等),使得血管内压力降低,血液循环灌注不足。
临床表现
低血糖:常见症状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如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精神不集中、躁动、嗜睡甚至昏迷等。儿童低血糖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易激惹等,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血糖变化更敏感有关。
低血压:轻度低血压可无明显症状;中度低血压可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恶心、心悸等;严重低血压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出现休克表现,如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老年人低血压可能因脑供血不足更容易发生晕厥,增加跌倒受伤的风险。
诊断方法
低血糖:主要依据血糖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测定≤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对于反复发作低血糖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等相关激素水平以及进行糖耐量试验等,以明确病因。
低血压:测量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需要多次测量不同时间的血压以明确是否存在低血压。同时要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进一步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血管超声等,以查找低血压的病因,例如通过血常规判断是否有贫血导致的低血压,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等。
处理与预防
低血糖:轻者可口服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一般很快缓解;重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预防方面,糖尿病患者应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定时定量进餐,运动前后注意调整饮食和药物,定期监测血糖;非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饥饿等。儿童低血糖预防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按时进食,避免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等情况。
低血压:对于生理性低血压且无症状者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等;对于病理性低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止血、纠正过敏等。老年人低血压要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防止晕厥跌倒,平时可适当增加钠盐和水分摄入,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总之,低血糖和低血压在定义、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鉴别,以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