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口腔卫生不良致细菌等刺激牙龈、吸烟使致癌物质接触牙龈致细胞突变、饮酒损害口腔黏膜屏障、不良修复体持续摩擦牙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干扰细胞生长调控以及遗传因素增加个体患病风险等,不同人群受各因素影响情况有所不同。
一、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腔内细菌滋生形成牙菌斑、牙结石等,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例如,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指数低的人群,牙龈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牙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进而增加牙龈癌形成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口腔卫生维护情况不同,儿童若口腔卫生不佳,也可能为后续口腔问题埋下隐患;成年人若不注重口腔清洁,更易积累牙菌斑等有害物质;老年人由于口腔功能减退等原因,口腔卫生维护相对困难,也更易受其影响。
二、吸烟与饮酒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吸烟时,这些致癌物质会长期接触牙龈组织,可损伤牙龈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引发异常增殖。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者患牙龈癌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吸烟者。不同性别在吸烟对牙龈癌的影响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吸烟量和吸烟年限与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患牙龈癌的概率越高。
饮酒:酒精可作为溶剂,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还会损害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长期大量饮酒者,口腔黏膜经常受到酒精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糜烂等病变,进而增加牙龈癌的发生风险。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大,受饮酒影响患牙龈癌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一些,但这也因个体差异而异。
三、不良修复体刺激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口腔修复体,会持续摩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反复损伤、溃疡。长期的慢性刺激会使牙龈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细胞不断异常增生,从而增加牙龈癌形成的几率。不同年龄的人群佩戴修复体后出现不适的情况不同,老年人可能因口腔组织的生理性变化,佩戴修复体后更易出现摩擦刺激问题;儿童一般较少涉及不良修复体刺激的情况,但如果有特殊的口腔修复情况也需关注。
四、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与牙龈癌的发生有关。某些亚型的HPV病毒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研究发现,部分牙龈癌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不同性别在HPV感染与牙龈癌的关联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HPV感染的途径和个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发病情况,比如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可能更易受HPV感染并引发相关病变。
五、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存在会增加个体患牙龈癌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牙龈癌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相对较高,其牙龈癌的发病风险可能比普通人群高。不同家族的遗传背景不同,遗传因素对牙龈癌形成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可以辅助评估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但遗传因素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等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