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钙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年龄性别、病史相关)、急性胰腺炎(与发病机制、年龄生活方式相关)、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和肾小管性酸中毒分别有不同年龄病史及机制)、其他原因(大量输血、药物影响等)。
一、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
年龄因素:婴幼儿若维生素D摄入不足且日照少,易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导致低钙血症;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肠道吸收功能减退等,也较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低钙血症。
生活方式:长期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的人群,如室内工作者等,维生素D合成减少,增加低钙血症风险。
病史:患有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疾病,如慢性肝病、肾病等,会干扰维生素D的正常代谢过程,进而影响钙的代谢,引发低钙血症。例如慢性肾病患者,其肾脏活化维生素D的功能受损,导致钙的吸收减少。
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年龄与性别: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先天性甲状旁腺发育不全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后天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甲状旁腺受损的人群,如颈部手术损伤甲状旁腺等。
病史:有颈部手术史(如甲状腺癌根治术等)、颈部放疗史的患者,容易损伤甲状旁腺,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可促进骨钙释放、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以及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其分泌减少会引起低钙血症。
三、急性胰腺炎
发病机制:急性胰腺炎时,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导致血钙降低。
年龄与生活方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既往有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易患急性胰腺炎,从而引发低钙血症,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也是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之一,进而增加低钙血症风险。
四、肾脏疾病
慢性肾衰竭:
年龄与病史:任何年龄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可出现钙代谢紊乱,由于肾功能受损,肾脏排泄磷增加、促活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等,导致血钙降低。患者多有长期肾脏疾病病史,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逐渐进展为肾衰竭。
机制: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磷减少,血磷升高,血磷升高会抑制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同时使血钙降低;此外,肾功能减退导致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
肾小管性酸中毒:
年龄因素: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遗传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多见于儿童,后天获得性的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
机制: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障碍,导致钙丢失增加,引起低钙血症。例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影响钙的重吸收。
五、其他原因
大量输血:库存血中的枸橼酸钠可与钙结合,使血钙降低,大量输血的患者需警惕低钙血症的发生,尤其在儿童输血时更应密切监测血钙水平,因为儿童的生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某些利尿药(呋塞米等)、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等可能影响钙的代谢,导致低钙血症。例如苯妥英钠可诱导肝药酶,加速维生素D的代谢,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