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急性炎性疾病,有传染性,致病病毒多样,诱因包括抵抗力下降等,初期有鼻内不适等全身症状,急性期鼻塞、流涕等,恢复期可并发其他疾病,靠病史、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以支持、对症及抗病毒为主,预防要增强抵抗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生活环境。
一、定义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俗称“伤风”“感冒”。
二、病因
主要致病病毒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鼻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这些病毒就会侵入机体并大量繁殖,引发急性鼻炎。例如,当机体因过度劳累、受凉、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年人更容易患急性鼻炎。
三、临床表现
1.初期: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痒感,少数患者会有全身不适,如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小儿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2.急性期:鼻塞逐渐加重,多为单侧鼻塞,后可发展为双侧鼻塞,伴有大量清水样鼻涕,继发细菌感染时,鼻涕可变为黏脓样。同时,可伴有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等。
3.恢复期:鼻塞逐渐减轻,鼻涕减少,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并发中耳炎、鼻窦炎、咽炎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如接触过感冒患者等)、临床表现(典型的鼻塞、流涕等症状)以及鼻镜检查等。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
五、治疗原则
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1.支持治疗:患者应多饮水,清淡饮食,注意休息。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善,更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以帮助身体恢复。
2.对症治疗:
鼻塞: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儿童应慎用,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也可采用局部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鼻塞。
流涕:若流涕较多,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改善症状。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需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冲洗器具,控制好冲洗压力和速度,避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3.抗病毒治疗: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六、预防措施
1.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儿童可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慢跑、跳绳等,以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12-14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
2.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急性鼻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儿童由于免疫功能较弱,更应做好防护。若家庭成员中有患急性鼻炎者,应注意隔离,避免密切接触。
3.注意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但要注意避免儿童直接吹冷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