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的检查包括一般检查(血常规可见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尿常规可见蛋白尿等)、自身抗体检查(ANA阳性率高但特异性低,抗ds-DNA抗体与活动度相关,抗Sm抗体具标记性,抗磷脂抗体与相关症状相关)、补体检查(活动期C3、C4、CH50常降低)、免疫球蛋白检查(IgG等可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有诊断价值),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各自生理或病情特点。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血常规异常,如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也可能低于正常水平。这是因为疾病会影响造血系统等多方面功能。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有1/3出现轻度到中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脏是红斑狼疮常见的受累器官,当肾脏受损时,尿液中会出现相应的异常成分。比如部分患者会出现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等出现问题。
二、自身抗体检查
1.抗核抗体(ANA):是筛选结缔组织病的主要试验,几乎所有红斑狼疮患者的ANA均可呈阳性,但特异性较低。其阳性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达95%以上。
2.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较高,阳性率约为60%-70%,且与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疾病活动时,抗体滴度升高。
3.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特异性高达99%,但敏感性较低,约为25%-30%。一旦出现抗Sm抗体阳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抗磷脂抗体阳性,与患者的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等相关。
三、补体检查
1.C3、C4:红斑狼疮活动期时,补体水平常降低,尤其是C3、C4降低更明显。这是因为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补体消耗增加。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血清C3、C4水平通常低于正常。
2.CH50: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在红斑狼疮活动期也会降低,其意义与C3、C4类似,反映补体系统的活化情况。
四、免疫球蛋白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可升高,尤其是IgG升高较为常见。这与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等免疫异常有关。
五、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有皮肤损害的患者,皮肤活检有一定诊断价值。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病理表现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特征性改变。通过皮肤活检可以辅助诊断红斑狼疮,并与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红斑狼疮患者在检查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其血常规、自身抗体等检查结果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检查项目类似。孕妇患红斑狼疮时,检查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进行自身抗体等检查时要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方式,同时补体等指标的变化也需要结合孕期的特殊情况来综合判断。老年红斑狼疮患者检查时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指标的干扰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