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性疾病且具传染性,俗称“感冒”“伤风”。病因有病毒感染及环境、身体等诱发因素。症状初期有鼻内不适及全身不适,急性期鼻塞、流涕等,恢复期症状渐消。诊断靠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预防要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环境卫生,儿童需特殊护理。
病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先在鼻咽部大量繁殖,然后感染鼻腔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接触流感病毒后较易患急性鼻炎。
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气温突变,如寒冷的冬季或温差较大的季节,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病毒侵袭引发急性鼻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刺激鼻腔黏膜,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身体因素:过度劳累、缺乏睡眠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病毒感染;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患急性鼻炎的几率;营养不良,如维生素C缺乏等,也会导致鼻腔黏膜抵抗力下降。
症状表现
初期: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痒感,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往往较成人严重,可出现高热、惊厥等。
急性期:鼻塞逐渐加重,多为单侧鼻塞,随后可能变为双侧鼻塞,伴有大量清水样鼻涕,继发细菌感染时鼻涕可变为脓性。同时,嗅觉减退,还可能出现头痛,头痛的程度和表现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恢复期:鼻涕逐渐减少,鼻塞减轻,全身症状也逐渐消失,但若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发展为慢性鼻炎。
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鼻塞、流涕、全身不适等情况来初步判断。
体格检查:检查鼻腔黏膜情况,可见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必要时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或病毒核酸检测来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治疗与预防
治疗: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支持治疗:患者应多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症治疗:鼻塞严重时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流涕较多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头痛或发热时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预防: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快走等有氧运动。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与急性鼻炎患者接触时,可佩戴口罩,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宜。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要注重预防。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在护理方面,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症状变化,若出现高热等严重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儿童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