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秋冬季节高发,有呼吸系统及全身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多预后好,少数有并发症,可通过隔离、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预防。
一、定义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肺炎类型。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二、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5-15岁人群发病率较高。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有差异,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程度等因素有关,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受肺炎支原体侵袭。
季节分布:全年均可发病,秋冬季节相对多见,这与肺炎支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及传播特性相关,秋冬季节气候条件可能利于其传播。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起病初期多有咳嗽,初期为干咳,之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部分患儿可伴有咳痰,偶有痰中带血。还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则数天,长则2-3周。
全身症状:可伴有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但相对较少见。
体征:胸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等症状可不相符。少数患儿可闻及干湿啰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时呈游走性。
胸部CT:对于肺部病变的显示较X线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程度等,有助于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是常用方法,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可维持较长时间,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儿需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抗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具有半衰期长、服用方便等优点,通常采用序贯疗法。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静脉给药,之后根据病情改为口服。
六、预后
大多数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多在1-2周内缓解,肺部病变也可逐渐吸收。但少数患儿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胸腔积液、肺不张、心肌炎、脑膜炎等,若出现并发症则可能影响预后,少数严重并发症患儿可能遗留一些后遗症,如肺功能受损等。
七、预防措施
隔离患者:在支原体肺炎流行期间,对患者进行隔离,避免其与他人密切接触,减少疾病传播。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减少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机会。
增强免疫力: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肺炎支原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