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间质性肺炎需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肺活检等多方面评估诊断,临床表现是初步线索,胸部HRCT是重要影像学手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肺活检有经支气管肺活检和外科肺活检,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临床表现评估
感染性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还会伴有发热、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成年人则可能以渐进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同时可能有乏力等全身症状。但临床表现只是初步线索,不能确诊。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间质改变的初步征象,如肺纹理增粗、模糊等,但对于间质性肺炎的细微改变及早期病变显示不够敏感。
2.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感染性间质性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其能清晰显示肺部间质的病变情况,表现为磨玻璃影、网格影、蜂窝状改变等。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间质性肺炎在HRCT上可能有一定特征,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以磨玻璃影为主,而一些细菌感染可能出现网格影等,但这只是辅助诊断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有变化。但这只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的参考,不能确诊间质性肺炎。
2.病原学检查
痰液检查:收集患者痰液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可尝试发现病原体,但痰液容易受到口咽部定植菌污染,阳性率有一定局限性。
血液病原体检测:如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定病原体的抗体,若抗体滴度呈动态升高,有助于诊断相应病原体感染导致的间质性肺炎。例如,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支原体抗体可呈阳性,且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时有诊断意义;病毒感染时,可通过检测病毒核酸等方法来辅助诊断,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病毒核酸等。
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收集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病原体检测等。灌洗液中细胞成分的变化及病原体的检出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发现特殊病原体或异常增多的特定细胞类型等。
四、肺活检
1.经支气管肺活检:通过支气管镜获取肺组织标本,对于一些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感染性间质性肺炎,获取的组织可能有限,有时难以明确病原体。
2.外科肺活检(开胸肺活检或胸腔镜肺活检):可获取较多肺组织,对于明确感染性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尤其是难以通过其他检查手段明确病原体的情况有重要意义。通过病理检查可以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如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损伤等情况,并结合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寻找病原体,从而明确感染性间质性肺炎的具体病因。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度等情况,操作时要更加轻柔、耐心;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或有创检查时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谨慎操作;有基础肺部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特殊病原体感染风险等,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来确诊感染性间质性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