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型红斑狼疮是累及皮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多种亚型,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亚型而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皮肤活检,治疗有一般、局部、系统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雌激素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使得个体具有发病的潜在倾向,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皮肤细胞损伤,引发自身免疫攻击,进而出现皮肤病变。
临床表现
盘状红斑狼疮: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红斑上覆盖有粘着性鳞屑,剥离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好发于头面部,尤其是头皮、面颊、耳部等,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约5%的盘状红斑狼疮可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疹多分布于曝光部位,如颈前、上胸V形区、上肢伸侧等,表现为环形、多环形或丘疹鳞屑性皮疹,一般无全身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皮肤皮疹的形态、分布等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皮肤活检:取皮疹部位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紫外线照射,外出时使用遮光剂、穿防晒衣等。
局部治疗:对于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能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也可根据情况外用相应药物。
系统治疗:当病情较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系统使用药物,如抗疟药(羟氯喹等),羟氯喹可以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免疫反应等发挥作用来改善皮肤症状,但使用过程中需监测眼底等不良反应;对于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型红斑狼疮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及时就医。儿童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例如,儿童使用抗疟药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对视力等方面的影响,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同时,要注意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因为儿童皮肤更娇嫩,紫外线损伤可能更严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有皮肤型红斑狼疮需要特别关注。一些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例如,羟氯喹在妊娠期使用相对较为安全,但仍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同时,要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病情,需密切观察皮肤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的药物可能与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等,因为老年患者本身骨质疏松风险较高,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