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常见症状,由局部因素(外伤、鼻腔病变)和全身因素(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他如发热、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引起,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出血,量可多可少,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局部止血和全身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局部因素
外伤:如挖鼻、用力擤鼻、鼻部撞击等,儿童因好奇易出现挖鼻行为导致鼻出血,成人鼻部受到外力撞击也可能引发。
鼻腔病变: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鼻腔疾病都可能引起鼻出血,鼻息肉会破坏鼻腔内的血管结构,鼻窦炎炎症刺激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全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鼻腔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血压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动脉硬化患者血管脆性增加,也可能引发鼻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血小板减少使得血液凝固能力下降,白血病则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进而影响凝血相关成分的生成。
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等可引起鼻黏膜充血、干燥,容易出血;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和凝血过程;内分泌失调,如青春期女性月经期前鼻出血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鼻腔出血,可表现为单侧鼻出血,也可能双侧同时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仅表现为鼻涕中带血,大量出血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鼻腔内部,观察是否有外伤、病变等情况,如查看鼻中隔是否偏曲、鼻腔黏膜是否有充血糜烂等。
实验室检查:根据情况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血小板数量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判断凝血机制是否正常,有助于排查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因素。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鼻部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鼻腔内部结构是否有病变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局部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让患者坐下,头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也可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收缩血管止血等;对于出血较剧烈或出血部位明确的患者,可能会进行鼻腔填塞,使用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进行填塞止血。
全身治疗:针对全身因素进行治疗,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血压;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则需要针对血液疾病进行相应治疗;维生素缺乏者需要补充维生素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鼻出血多与挖鼻等不良习惯有关,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改正挖鼻等不良行为,同时儿童鼻出血时家长不要过于惊慌,按照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进行处理,若频繁鼻出血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老年人:老年人鼻出血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等全身因素,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鼻出血时要采取正确的止血措施,且由于老年人可能耐受力较差,大量出血时要尽快送医治疗。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鼻出血可能与内分泌变化等有关,一般处理方法同其他人群,但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同时要关注鼻出血对妊娠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