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累及鼓室等部位,病因有病原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水进入中耳等,儿童更易患病,临床表现有全身和局部症状,诊断靠耳部检查、听力检查、血常规等,治疗需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病因治疗,可通过增强体质、注意耳部卫生、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部位如咽鼓管、鼓窦及乳突等也可受累。
二、病因
病原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因此儿童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几率相对较高。例如,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上呼吸道感染:当人体患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炎症容易波及咽鼓管,导致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管腔阻塞,从而使病原体在中耳内繁殖引发感染。
游泳等水进入中耳:游泳时如果鼻腔或口腔进水,污水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跳水时耳部受到水的冲击,也可能使水进入中耳,若此时中耳局部防御功能较弱,就容易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伴有畏寒、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而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或无明显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
耳痛:发病初期患者感耳痛,多为剧烈胀痛或跳痛,穿孔流脓后耳痛可减轻。儿童患者由于不能准确表达,可能会表现为哭闹、抓耳等。
听力减退及耳鸣: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伴有耳鸣,开始时可能仅感觉耳闷,随着病情发展,听力逐渐下降。
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性分泌物,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四、诊断
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初期鼓膜穿孔较小,不易看到脓液流出时,可见鼓膜表面有闪烁的亮点,为化脓的迹象。
影像学检查:对于病情复杂或需要排除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颞骨CT检查,了解中耳及乳突的病变情况。
听力检查:一般为传导性听力损失,通过纯音听阈测试等可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及时控制中耳的感染,防止炎症进一步加重或转为慢性。
通畅引流:当鼓膜穿孔较小,引流不畅时,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以利于脓液排出;当鼓膜穿孔较大时,要保持外耳道清洁,促进脓液引流。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避免病原体再次侵入中耳。
六、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儿童应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注意耳部卫生:教育儿童不要随便挖耳,游泳、洗头时要注意防止水进入耳内,若有水进入,应及时将耳内的水排出,可通过单脚跳跃等方法使耳内的水流出。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中耳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