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等引起,有感染、局部、全身等病因,有耳部及全身症状,通过耳部检查、听力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炎鉴别,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清除病灶、改善引流,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不及时治疗可致严重后果。
病因
感染因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致使病程迁延而转为慢性。一般多由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感染。
局部因素:鼻腔、鼻窦、咽部存在慢性病灶,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等,细菌容易侵入中耳引起反复发作。
全身因素:患有贫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差,或营养不良,易反复发生中耳炎,且感染不易控制。
临床表现
耳部症状
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急性发作时流脓增多。脓液性质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肉芽或息肉出血时,脓液内混有血丝或耳内有血性分泌物。
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一般为传导性聋,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当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疲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检查
耳部检查
鼓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穿孔多位于紧张部,大小、形态不一,可呈中央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等。通过鼓膜穿孔处可见鼓室黏膜充血、肿胀,或有肉芽、息肉等。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一般为传导性聋,若有中耳胆脂瘤形成或病变累及内耳,则可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影像学检查:颞骨CT检查可明确中耳乳突内有无骨质破坏、胆脂瘤形成等情况,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病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病史)、耳部检查(鼓膜穿孔、流脓等)及影像学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中耳癌:多有血性分泌物,耳痛明显,晚期可有面瘫、张口困难等,颞骨CT及病理检查可鉴别。
结核性中耳炎:多有结核病史,脓液稀薄,鼓膜有多个穿孔,听力损失较重,颞骨CT可见骨质破坏,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清除病灶:对于有肉芽、息肉或胆脂瘤形成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
改善引流: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使用黏膜收缩剂滴鼻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听力、耳部症状及全身情况。由于儿童咽鼓管短、宽、直,细菌易侵入中耳,且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较快,应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不恰当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控制感染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能否耐受手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及时、规范的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等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