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临床表现多样,与多种因素有关,急性期多在放疗后1-3个月内出现,有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气短、发热、胸痛等,慢性期在放疗后6个月以上出现,有肺部纤维化表现如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咳嗽咳痰、杵状指(趾)等及其他系统肺功能下降相关表现,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全面评估。
一、急性期表现(多在放疗后1-3个月内出现)
1.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较为常见,多为刺激性干咳,这是因为放射性损伤导致气道受到刺激。例如,在肺癌等胸部肿瘤放疗后,患者常常出现持续的刺激性咳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夜间可能会加重,干扰患者睡眠。
气短: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短,活动后气短症状往往更为明显。这是由于肺部受到放射性损伤后,肺组织的顺应性下降,气体交换功能受到影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肺功能可能就相对较弱,放射性肺炎导致的气短会使他们的活动耐力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如上下楼梯、缓慢行走等都会感到困难。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这是机体对肺部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时,体温可能会明显升高,可达39℃以上。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放射性肺炎合并感染时发热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仍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2.其他症状
胸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为隐痛或刺痛,与放射性损伤累及胸膜有关。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胸痛症状可能会被混淆,需要仔细鉴别。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排除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胸痛,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二、慢性期表现(放疗后6个月以上出现)
1.肺部纤维化表现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由于肺部纤维化,肺组织的弹性减退,气体交换功能进一步恶化,患者的气短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对于长期接受胸部放疗的患者,尤其是有吸烟史的患者,慢性期的呼吸困难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使患者几乎无法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咳嗽咳痰:咳嗽可能仍然存在,但程度可能较急性期有所减轻,然而会出现少量的黏液性痰。如果合并有肺部感染,痰液可变为脓性。对于儿童患者,慢性期的咳嗽咳痰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呼吸功能受限可能会导致缺氧,进而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杵状指(趾):部分患者可出现杵状指(趾),这是由于长期慢性缺氧导致的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改变。杵状指(趾)的出现提示肺部纤维化的病程较长,病情相对较重。在儿童放射性肺炎患者中,杵状指(趾)的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缺氧可能会对其骨骼等组织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其他系统表现
肺功能下降相关表现:患者的肺功能会明显下降,表现为肺活量减少、弥散功能降低等。这会导致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受性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参与度。对于老年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的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