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耳鸣可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改善。药物分血管扩张剂(如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循环)和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甲钴胺营养神经);非药物干预有耳鸣再训练疗法(改变对耳鸣认知情绪)和掩蔽疗法(用相近声音掩蔽耳鸣)。儿童、孕妇、老年人长期耳鸣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老年人选药防相互作用且非药物干预需调整。
一、改善长期耳鸣的药物分类及相关药物
(一)血管扩张剂
药物举例:倍他司汀等。
作用机制:倍他司汀可改善内耳循环,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耳鸣症状。有研究表明,倍他司汀能通过作用于组胺H1受体,扩张微血管,减轻内耳水肿,对耳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神经营养类药物
药物举例:甲钴胺等。
作用机制: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核酸、蛋白合成,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对于因神经病变引起的长期耳鸣,甲钴胺可能通过营养听觉神经,改善神经功能来缓解耳鸣症状。
二、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耳鸣再训练疗法(TRT)
原理:TRT是基于神经生理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对耳鸣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使患者逐渐适应耳鸣。它包括习服训练和放松训练两部分。习服训练是让患者持续暴露在耳鸣声环境中,同时进行放松训练,以降低大脑对耳鸣的警觉性。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长期耳鸣患者,尤其适合那些对耳鸣较为焦虑、烦躁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尝试,通过长期坚持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
(二)掩蔽疗法
原理:利用掩蔽器产生一种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外界声音,来掩蔽耳鸣。这样可以减少耳鸣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的大脑注意力从耳鸣转移到外界声音上。
适用人群:各类长期耳鸣患者均可尝试,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掩蔽设备,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噪声环境工作的患者,也可通过掩蔽疗法缓解耳鸣带来的不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长期耳鸣需谨慎用药,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采用掩蔽疗法时,要使用儿童专用的掩蔽设备,并在医生和听力学家的密切监测下进行,避免因设备不合适或使用不当对儿童听力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耳鸣对儿童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孕妇
注意事项:孕妇长期耳鸣用药需格外谨慎。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类药物在孕妇中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心理疏导、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等缓解耳鸣。在选择任何治疗方法前,都需要充分咨询妇产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权衡治疗的潜在益处和风险。
(三)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长期耳鸣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耳鸣再训练疗法等相对较为安全,但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进行适当调整。例如,老年人进行放松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其身体状况的方式,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造成身体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