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分为浅龋、中龋、深龋三度,浅龋局限牙釉质、无明显症状;中龋达牙本质浅层、对刺激敏感有龋洞;深龋达牙本质深层、刺激敏感更明显有深龋洞。临床检查方法有视诊(观察颜色形态变化)、探诊(查粗糙感、龋洞深度范围等)、X线检查(显隐蔽部位龋坏范围程度),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龋齿的分度标准
龋齿一般根据龋坏的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三度,:
(一)浅龋
1.病变位置:浅龋主要局限在牙釉质层。
2.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用探针检查时可能会有粗糙感,或者能卡住探针尖端。从肉眼观察,牙齿表面可能会有白色脱矿点,或者呈黄褐色的斑点。例如,儿童如果口腔卫生较差,喜欢吃甜食,门牙唇面可能会出现浅龋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且饮食中糖分摄入较多,更容易发生浅龋;成年人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洁,也可能出现浅龋。
(二)中龋
1.病变位置:中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
2.临床表现: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有敏感症状,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检查时可以看到龋洞,洞内有棕色或黑褐色的腐质,探针探及龋洞时会有酸痛感。比如,青少年如果口腔卫生不良,后牙邻面可能发生中龋,进食时食物嵌入龋洞会引起短暂的敏感不适。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喝碳酸饮料、口腔清洁不彻底的人,更容易出现中龋。
(三)深龋
1.病变位置:深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
2.临床表现:患者对冷、热、酸、甜刺激的敏感症状比中龋更明显,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持续时间稍长,但一般没有自发痛。检查时可见较深的龋洞,洞内有大量腐质,探针探入龋洞底部时会有较明显的酸痛感,有时还能探及牙髓腔,但未穿髓。例如,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邻面容易发生深龋,而且因为牙髓逐渐退化,对刺激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但疼痛症状可能更隐匿。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深龋,且龋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和定期口腔检查。
二、龋齿分度的临床检查方法
(一)视诊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牙齿的颜色、形态变化。比如观察牙齿表面是否有白色、黄褐色或黑色的斑块,牙齿表面是否有缺损的龋洞等。对于儿童,家长可以让孩子张开嘴巴,对着光线观察牙齿表面情况;对于成年人,自己也可以对着镜子初步查看牙齿情况,但专业的视诊还是需要由dentist进行。
(二)探诊
使用牙科探针检查牙齿表面的粗糙感、龋洞的深度、范围以及是否探及牙髓等。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疼痛。例如,检查浅龋时,探针可能会卡住探针尖端;检查深龋时,探针可以探入较深的龋洞底部。
(三)X线检查
对于一些隐蔽部位的龋坏,如邻面龋、牙根面龋等,X线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龋坏的范围和程度。例如,怀疑后牙邻面有龋坏时,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牙齿邻面是否有低密度的阴影,判断龋坏是否进展到牙本质深层等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谨慎使用X线检查,但在必要时还是要进行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