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包含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有差异,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等表现,盘状红斑狼疮有皮肤红斑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自身抗体、血常规、尿常规等方面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盘状红斑狼疮等有诊断意义;影像学检查可评估脏器受累等情况,诊断需综合多方面结果,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诊断需特殊考虑。
一、临床表现
红斑狼疮包含多种类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等,不同类型临床表现有差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蝶形红斑,多位于两侧面颊和鼻梁部位,呈对称性,颜色可为鲜红色或紫红色;还可能有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如手指关节、膝关节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此外,还可能有发热、乏力、脱发等表现。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边界清楚,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后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
二、实验室检查
1.自身抗体检查
抗核抗体(ANA):是筛查红斑狼疮的重要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ANA阳性率较高,可高达95%以上。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一般滴度越高,提示病情越活跃,但需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干扰因素。
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特异性,阳性率约为60%-70%,且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病情活动时滴度升高,病情缓解时滴度下降。
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可达99%,但阳性率相对较低,约为20%-30%,一旦阳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且不受疾病活动度影响。
2.血常规: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血常规异常,如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计数可能下降;血小板减少,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等。
3.尿常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提示肾脏受累,如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0.5g等。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盘状红斑狼疮,皮肤活检是重要的诊断依据。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活检也有一定表现,如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但不如盘状红斑狼疮典型,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红斑狼疮患者的脏器受累情况,如心脏超声可发现心包积液等心脏受累表现;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结构等,辅助判断肾脏病变情况。
2.CT或MRI检查:对于神经系统受累的红斑狼疮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实质病变、脑萎缩等异常;胸部CT可用于判断肺部是否有浸润、纤维化等病变,有助于评估肺部受累情况。
在诊断红斑狼疮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仔细排查各种相关指标;对于妊娠期女性,红斑狼疮的诊断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对妊娠的影响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避免误诊漏诊。



